《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②“我”又是怎樣得到答案的?“后來聽母親說……”這段話是針對前面的哪句話寫的?如果不要這段話行嗎?為什么?這是什么寫法?
(在是前后照應的寫法,也叫前后呼應。)
⑷再讀此段,說說從這部分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是個怎樣的人?(局勢雖然緊張,但是李大釗同志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說明他早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⒊品讀感悟第三段(8-17)
⑴指名讀,說說這段主要寫什么?
⑵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事變,李大釗同志表現怎樣?(沉著鎮定,從容不迫)從哪些語句看出來?(“沒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就向外走。”“保持著他那慣有的……是沒有道理可講的。”)這些能表現什么?
⑶敵人是怎樣逮捕李大釗的?這說明了什么?(心虛,殘暴)表現在那些地方?
⑷“我”表現怎樣?讀有關語句。(驚慌、恐怖:因作者當時年紀小,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
⑸敵人為什么要把工友閻振三帶上來?從閻振三的表現說明什么?這里講工友閻振三帶帶上來與前文哪里相呼應?
⑹小結。
⒋品讀感悟第四段(18-29)
⑴指名讀。
⑵作者在法庭上看到的父親是什么樣子的?
出示并理解:“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注:這里的“慈祥”與前文的“慈祥”含義有什么不同?(這里指容貌善良;前文的指態度和氣。)
⑶李大釗在法庭上表現怎樣?
出示并理解:“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⑷“我”在法庭上表現怎樣?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進步?
(為了保護哥哥搶著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親立刻會意了”。這說明“我”在父親沉著、鎮定的影響下,在他的革命精神影響下,由恐懼、害怕到機智、勇敢地同敵人做斗爭。)
⑸練讀此段。
⒌品讀感悟第五段(30-32)
⑴齊讀。
⑵家人得知李大釗被害后的心情怎樣?從哪里看出來?
⑶“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這句話說明什么?(母親在悲痛之后,教育我永遠不能忘記敵人欠下的血債,要向反動派討回血債,繼承先烈的遺志,革命到底。)“昨天,是4月28日”既是我對母親問話的回答,也是對課文開頭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