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三、回歸整體,提升感情
⒈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再次感受這位堅強不屈、大義凜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氣概。
⒉交流:你覺得李大釗是個什么樣的人?
⒊概括章旨: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四、布置作業
思考課后第2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暢談感受
學生說說自己學習此文后的感受。
二、領悟表達,感悟寫法
⒈師:本文是回憶錄。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內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既具有文學價值,又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⒉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⑴課文的開頭和最后三個自然段前后照應、首尾連貫。
體會前后照應、首尾連貫寫法的好處:整篇文章顯得非常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牢記在心的思想感情。
⑵前面講到“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后面交待“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這樣前后照應,讀者讀了就會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⑶前面講到“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知道夜里還不見回來”,后面腳待“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
⑷“……妹妹換上新夾衣,母親帶她到兒童娛樂場去散步了。”與“……我看見母親和妹妹也都被帶來了。”
⑸“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與“他們奪下了父親的手槍……”
⑹“……法官拿起驚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與“……法官怒氣沖天地,又拿起那塊木板狠狠地拍了幾下。”
⑺“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里。”與“28日黃昏,警察叫我們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⒊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
“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均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例如,父親整理書籍、文件時對“我”的提問所表現出的含糊、敷衍的態度與平時的耐心形成對比;面對敵人,“我”的恐懼與父親的沉著、平和形成對比。狠毒兇殘的敵人的與臨危不懼的李大釗形成對比。等等。
三、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