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3
2他在衣著、動作、神態等方面有很明顯的特征,你從文中的哪些詞句判斷出他就是諸葛亮?(“披鶴氅,戴綸巾”,“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導學生學會抓特點來描寫人物的方法。
(二)根據學生的發言出示描寫諸葛亮動作、神態的相關語句。
目的: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這個神態,文中描寫了幾次,你能根據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內心嗎?
a“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開聯想。提示:大兵壓境,故作鎮定、輕松)
b“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結合情況談感受,并聯想。提示:計謀成功后如釋重負的慶幸。)
c從“笑”這個神態,我們看到了——諸葛亮處亂不驚、臨危不懼等。
2除了神態,文中還寫到了他的語言、動作,找到相關語句,看看你能從他的言行中體會到什么?
(根據學生發言進行點撥:如兵臨城下,鎮定安排時的足智多謀;“于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時的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向眾官解釋自己的計謀時,“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盡在眼前。)
引導學生去讀文中的重點詞句,與文本對話,用剛才學到的方法,自己學習諸葛亮的語言、動作,掌握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導學生學習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來刻畫人物。
1了解眾官的反應和見識,體會襯托的作用。
兵臨城下,諸葛亮鎮定自若,巧施妙計,其他人的表現呢?找到相關語句讀讀,看看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過眾官“盡皆失色”襯托諸葛亮臨危不驚;通過眾官“無不駭然”襯托諸葛亮“撫掌而笑”;通過眾官“必棄城而走”與諸葛亮妙計退敵的對比,突出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2了解司馬懿的性格,體會側面描寫的作用。
a我們了解到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的糧道,奪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可見司馬懿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大將,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結合文中對他的描寫,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點撥:疑心病重(“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驕傲自負,剛愎自用(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
b這樣寫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謀,計高一籌。)
小結:刻畫人物的方法: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表現人物性格;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來刻畫人物。
四、總結拓展,激發閱讀興趣
1“空城計”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機點撥:神機妙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等。)
2若有時間訓練小練筆,運用掌握到的寫作方法。
3僅靠一篇課文,要了解一個歷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薦學生搜集有關“智慧”的名言,去讀更多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草船借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