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全冊教案2
2、嘗試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 課前準備了課件,可柜門沒打得開,還沒用上,很可惜,好在學生對5、12事件印象深刻,交流得還不錯。
引導學生梳理文脈時,學生分歧較大,花費不少時間,自己沒能提醒學生抓時間劃分,是自己鉆研教材不夠。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四、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課題:6.最后的姿勢 時間:
課時 2 主備教師 小學六年級組 重點與難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3)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課前準備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
及達成情況
一、復習導入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節。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
1、這樣一位用生命詮釋師德靈魂的人,張開雙臂這一最后的姿勢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展現的呢?讓我們懷著對英雄的的無比景仰再次走進那悲壯的一幕。請同學樣拿出筆默讀課文四——七節,畫出描寫地震來臨時房屋變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2、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譚老師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四——七小節,畫出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并認真做批注。
3、在學生交流時,相機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人物形象,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過渡:譚老師那最后的一撐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而自己卻永遠地倒下了……當人們在廢墟中發現他的時候,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大家小聲讀課文第三段。
5、組織學生交流,進行這樣的句式訓練: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員,你想對譚老師說
6、二三兩段都描寫了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但描寫方法不同,同學們發現了嗎?將第三段刪掉可以嗎?
小結:第二段直接描寫譚老師的英雄行為我們說這叫正面描寫。第三段是通過別人的話語來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 ,我們說這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們以后在習作也可以學著運用。
1、引讀文章最后第二小節
2、說話練習:同學們,這最后的姿勢 ;這最后的姿勢 ;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