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述評與反思
·“拿出課堂練習本來,讓我們來默寫一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句,看看你到底懂了沒有。”
…………
開展訓練并不難,開展務實有效的訓練卻比較難。少數老師上公開課,為了追求過程的流暢而故意回避一些本該在課內扎扎實實完成的訓練,而在陶老師的這節課上,務實的訓練卻俯拾皆是。
有這樣的一句話:“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陶老師向來是一位樸素、嚴謹、務實的老師,他的課堂教學能夠如此,非“一日之寒”。
三、恰到好處的分寸把握
古代文言和現代白話文雖有聯系,但是不可以一一對應的。就古詩文教學而言,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文大的意之外,到底還要不要作適當的詞句推敲呢?本課教學中,陶老師以他的教學實踐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終覺淺”的“覺”與“絕知此事”的“絕”不僅是字形不同,它們的含意也是不相同的……
·從“覺淺”到“絕知”,這需要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堅持苦讀”、“親自實踐”、“持之以恒”)
·在詩中“覺淺”和“絕知”這兩個詞靠得很近,可是在人的求學過程中,這兩個詞之間卻有著多么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啊!
咬文嚼字也好,詞句推敲也好,我們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不管遇到什么詞句都要帶著學生反復琢磨一番呢?
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詩,由“終覺淺”到“絕知”的詞意把握和過程探究,也正是對詩理的合理解讀過程。應該說,陶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的推敲,抓住了“詩眼”,品出了味道,恰到好處!
反思:
如果要說這堂課的教學有什么缺憾的話,我覺得課堂上對詩句本身的誦讀少了一些。有人說唐詩是“高山大河”,是“朝陽”,是“青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那么宋詩則多了一些沉靜與思考。宋詩中的哲理詩比較多,本詩也屬說理詩。說理詩的情感味較之其它詩似乎少了一些,意境與韻味的體會比較難,這就為教學中的誦讀品味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這幾年,古詩教學中的“涵泳”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
曾國藩曾指出:“涵者如春雨之潤桃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人之濯足……”
然而,涵泳總是要放在相應的情境中進行的。對于這樣的說理詩,如何創設出一組引導學生“涵泳”的情境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聿兒是陸游最小,也是最疼愛的孩子。也許他很貪玩,不好好念書,于是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作老始成……”
·也午聿兒是個天資聰穎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驕傲自滿。于是做父親的不無憐愛地提醒他:“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作老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