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學五年級美術上冊教案1
教學后記
五 年級 九 冊 美術 學科
備課人
杜芳娟
備課時間
課題3、童謠童話教材分 析教學目標1.了解我國民間童謠的歷史及特點,童謠和童畫相通之處。 2.選擇合適的工具材料為自己喜歡的童謠創作童畫作品。
3.體會童畫、童謠的綜合藝術特點,增強跨學科綜合學習的興趣。重點難 點重點:能用各種工具材料為自己喜歡的童謠配上合適的童畫。 難點:創作的童畫既符合童謠的意境,又能體現出一定的繪畫水平。
課前準備(學生)繪畫工具材料,選好自己喜歡的童謠等。 教師)配有童畫的童謠課件,配有童謠的童畫范作等。
教學過程設計
共案
個案 1.新知教學。 (1)播放課件《蕩秋千》,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自己對此童謠的體會。 (2)教師為此童謠示范作畫。 (3)教師講述創作作品的思路及藝術特點。 (4)小結:童謠和童畫的相通之處(童謠和童畫,將文學之美、聲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動地融為一體。在童謠的美好韻律中,感受童畫的悅目色彩;在童畫的豐富想象中,感受童謠的韻律之美)。 (5)揭題:《童謠童畫》。 2.欣賞作品。新 課 標第 一 網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間童謠。 (2)欣賞書本中的童謠、童畫和教師收集到的作品。 (3)學生進一步領悟童謠、童畫的相通之美。 3.嘗試創作。 (1)師生共同評價童謠《蕩秋千》(選取的創意角度,藝術特點等)。 (2)學生嘗試為此童謠創作童畫。 (3)注意:選擇合適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創意、構圖、畫面的整體效果等;盡量表現出童謠的意境。 (4)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4.評價作業。 (1)交流創作思路。 (2)師生共同評價。 5.小結與拓展。 (1)小結本節課內容。 (2)收集自己喜歡的童謠,了解其歷史背景、地域特點及藝術風格等情況,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了解童謠的歷史背景、風格及創作等情況。 (教師)準備編排童謠童畫集。 教學過程 1.朗誦童謠。 (1)請學生朗讀童謠,交流此童謠的含義。 (2)探討自己喜歡的童謠及創作童畫的思路。 (3)教師小結:童謠的歷史背景、風格及創作等情況。 (4)教師提供創作建議:從不同角度思考,再選取最適合自己的角度進行創作;考慮不同畫種的特點;注意為童謠配上音樂,能夠體會到更強的藝術效果。 2.學生創作。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童謠。 (2)運用繪畫的形式進行創作(單獨或連續的均可)。 3.評價交流。 評價建議: (1)能基本表達出童謠的意境。 (2)色彩、構圖、畫面具體氛圍等。 (3)選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當。 4.小結拓展。 (1)把全班學生的作品編印成集等。 (2)收集更多童謠童畫的資料。 (3)有興趣的同學進行童謠童畫互配練習。
教學后記
五 年級 九 冊 美術 學科
備課人
備課時間
課題4、大盒子小舞臺教材分 析教學目標1.以紙盒為基本制作材料,通過繪畫、剪貼、捏塑等綜合方法,制作一個微型舞臺。 2.從學生平日隨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過合理的想象、藝術的再現,賦予作品新的生命意義,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