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學五年級美術上冊教案1
課前準備(學生)泥塑基本工具一套,水桶每小組一只,工作服或圍裙袖套。 (教師)泥塑基本工具一套,作品展示臺,實物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設計
共案
個案1.設問式趣味導課,激發學習興趣。 出示一件老鼠偷油或其他主題的糖塑作品圖片,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察,猜猜是什么?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引出吹糖人。 2.賞析民間傳統泥塑作品的動態,體會泥塑具象寫實表現人物動態的形式。 (1)用動作模仿表演,感受觀察,體味人物運動特點、動態特征。新課 標 第 一網 讓學生想象、模仿表演吹糖人吹糖時的動作,并進行觀察,吹糖人的五官及身體動態特征,探討歸納出:五官特征為鼓出的腮幫子,全神貫注的眼神等;飽滿的身體,緊張用力的四肢等等。 (2)欣賞藝術家的泥塑作品造型特征,初步學習藝術家泥塑表現人物動態的造型方法。 多媒體先出示泥人張第二代傳人張兆榮《吹糖人》作品,對比學生的動作模仿表演,對比觀察動態特征結果,進一步賞析、觀察半蹲吹糖人的動態造型特征:整體如一充滿氣的圓球;重點觀察藝術家對五官、身體、四肢的細部寫實刻畫。讓學生對泥塑具象寫實表現人物動態的形式有一定的認識。 繼續出示劉士銘《母與子》、盧波《好喜歡》的泥塑作品,進一步讓學生欣賞動態人物的生動性,學習藝術家對直立人物不同姿態的泥塑方法。對比感受直立人物的不同姿態特點,觀察人物頭部、身體、四肢的細微變化,從人物比例、不同身體姿態、表情、衣服、五官去觀察。 3.學習人物動態的泥塑基本方法。 出示制作過程圖例,讓學生觀察制作方法。教師可演示制作過程,讓學生看清頭部捏塑成球體并進行五官頭發的刻畫;身體四肢用泥片卷成衣服外套包裹而成,并注意讓學生觀察頭部和身體的銜接方法。在銜接部位用竹刀或牙簽刮一刮粗糙,再蘸用泥漿水銜接。也可大膽啟發學生用自己實踐的方法進行捏塑。 4.探究學習泥塑人物動態穩定性的方法。 教師出示不易穩定的泥塑人物進行觀察分析,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表演體驗、實踐嘗試、小組合作等方法探究學習。 (1)想一想, 人物的哪些動態適合用泥塑形式表現? 學生探究一:穩定的動態本身就很容易用泥塑表現。讓學生尋找哪些動態是很穩定的,如坐、蹲、直立、倒立、睡、躺、趴等身體呈垂直或水平線時較穩定。 如身體傾斜時,手腳的張開或支撐地面時會較穩定。 (2)注意泥塑時人物身體的穩定性。 學生探究二:實踐演示泥巴上下用量的多少與穩定有關。如泥塑時,腿部可適當夸張,加粗腿部,下大上小些,泥塑人物容易站穩。 學生探究三:演示不穩定泥塑人物,讓學生探究怎樣放穩。也可用添加輔助物支撐的方法,使人物動態穩定。 5.欣賞兒童泥塑人物作品,啟發學生進行主題創作。 (1)多媒體欣賞兒童泥塑人物作品圖片,讓學生感受兒童各種有趣的或天真活潑或夸張的動態,體味兒童泥塑的稚拙美,激發創作。 (2)啟發學生回憶自己印象最深的動作瞬間,進行創作構思,可選幾位構思好的同學演示自己想表達的主題動作。 (3)教師對泥塑創作方法作進一步深入指導:創作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和要求。 6.學生給自己的泥塑作品定好主題,穩定的表現動態,嘗試五官、手腳、服飾細部的修飾,作品表面不必光滑,宜盡量保留手捏的率真質感,可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也可幾人合作完成一組人物群像。 7.寫上作品主題標簽,展示作品,集體觀摩,教師評價鼓勵,學生自評。 評價建議: (1)能否抓住動態特征表現主題。 (2)能否將動態穩定地表現出來。 (3)能否將身體與頭部、四肢粘接固定。 (4)能否嘗試五官、手腳、服飾細部的修飾,保留手捏質感。 (5)是否對捏塑人物感到興趣。 8.收拾整理:將剩余的土回收至桶,桌面擦干凈。注意抹布、竹刀及碎土不要直接在水池清洗,可先在水桶內洗,最后在水池沖洗,以免泥漿、泥塊堵住水管。作品每個部位結合處要特別粘緊,在專用教室通風處風干,注意不要碰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