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測量 (全單元教案)
五、課堂練習
第4題,是有關長度單位換算的習題,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毫米與厘米的長度單位換算的練習,如,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等。
第5題,包含兩項內容,一是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二是對生活中熟悉的事 物進行估測,前兩道題答案惟一,分別填“分米”和“米”,后兩道題的答案可以不同。
第6題,將2米長的木料截成同樣長的四段,要算2÷4,學生不會計算,需將2米換算成20分米,再計算。
第7題,屬于小調查,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毫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千米的認識(1)
教學內容:第七頁例3,做一做,練習二1、2、3題,
教學目標: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千米,明確千米與米的關系及產生的意義,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并能用千米表示兩地之間的距離。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千米。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方法:直觀演示、討論、
教學準備:例3情境圖,小紀念品及若干記錄卡。
教學過程:
一、回顧知識,導入新課:
師問:我們都學過什么長度單位?你們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嗎?1厘米、1米呢?如果測量鉛筆的長度,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測量教室的長度呢?
二、千米的認識
1、出示例3的情境圖,提問:你見過類似途中的情景嗎?你能描述嗎?
2、“你知道你家到學校的距離嗎?
3、學生回答后,可能用公里代替千米,教師告訴學生“公里”還可以用“千米”來代替。
三、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1、以生活中的事例,導入游戲。
小游戲:分四個小組,每組的學生說出一個生活中見過的長度單位千米,表現好的發小紀念品。
2、教師講評。教師適當補充。
四、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出示圖片,將1千米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對千米的感受。
2、發給學生記錄卡,分組讓學生認為距離大約為1千米的地方紀錄下來。
3、評議學生的答案。據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鞏固1千米的長度概念。
五、練習
1、“做一做”。
這部分內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動形式呈現的,借助學生的活動經驗,增強學生對1千米直線距離的感受。
2、第1題,是關于物體運動速度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對常見物體運行速度有一定的認識。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再進行反饋。
4、第2題,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千米的認識(2)
教學內容:第七頁例4、5,做一做,練習二3、4、5、6題,
教學目標:通過實際測量、走一走等活動感受1千米的長度,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增強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重點: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學難點:能正確運用千米的概念來表示長度。
教學方法:直觀演示、討論、
教學準備:例4情境圖,卷尺、小紀念品、筆及若干記錄卡。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導入新課:
這節課讓我們到操場上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遠。
2、提醒學生在實踐課上應該注意的事項。
二、量一量,想一想:
1、帶領學生在學校操場上測量出10米的直線距離,讓學生感受。學生在教師的參與下測量。
2、讓學生先看100米的直線距離,再看一看50米的直線距離,然后想象一下100米、200米、300米、1000米有多遠。
三、走一走
1、把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制定一個記錄員,把記錄卡發給記錄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