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被減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4頁例2、例3,完成練習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一、智能目標
1、使學生掌握被減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通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多種算法,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3、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情感目標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知識,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2、提供討論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的筆算方法。
教具準備:
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創設情境
昨天上午,我拿著一張100元的錢去買了兩塊蛋糕和一袋牛奶共花了8元錢,可是服務員沒有足夠的零錢找給我,怎么辦呢?同學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師生總結得出:讓服務員或者是老師先去附近把100元換成整十元的,然后再找錢,或者是老師付給服務員10元,服務員找回4元。
提問:我還剩多少元?
2、借助計數器理解100—6的筆算算理。
教師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提問:個位上0減6不夠減要從哪一位退1?十位上是0怎么辦?從百位上退1給哪一位?是多少?
現在被減數個位上是幾?減去6得幾?被減數十位上還剩幾?為什么是9?百位上還有嗎?為什么?
3、回顧100—6的退位過程,初步感知被減數中間有0的退位方法。
誰能說一說剛才100—6是怎么減的?
指名口答,教師板書退位過程。(先劃去十位上的0,再劃去百位上的1,在十位上記10,然后再劃去十位上的10改為9,劃去個位上的0,最后再減。)
4、引入新課。
提問:100—6和昨天學習的連續退位減法有什么不同?
揭示課題:被減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
二、探究新知
1、學習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
(1)出示例2。
復習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計算517—348,指名板演。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如果將517改成507,計算上會有什么不同呢?
(2)討論分析:個位上不夠減,要從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辦?
(3)交流匯報。
得出:要先從百位上退1給十位作10,再從這個退下的10中退1到個位作10,這時十位上是9,然后再減。
(4)學生嘗試計算,指名板演,說說是怎樣計算的。師生評議,結合評議提問:
個位上的9是怎樣得來的?
十位上的5又是怎么得來的?
百位上為什么要寫1?
2、學習被減數末尾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
(1)提問:怎樣計算500—185?出示例3。
(2)你能想出幾種方法進行計算?
小組討論交流算法。
(3)匯報算法,教師板書。
對不同于教材的算法給予肯定和鼓勵。
3、小結:被減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連續退位減的筆算方法。
提問:今天學習的連續退位減和昨天學習的連續退位減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討論交流,指名匯報。
得出:相同點是都要運用“哪一位不夠減,就要從前一位退1”的計算法則。
不同點是在今天學習的連續退位減的過程中,個位上不夠減向十位借1時,十位上是0,要先從百位上退是給十位作10,然后再從退下的10中退1給個位,最后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