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感知 實踐中領悟——《花邊有多長》說課設計
第三環節:“意匠如神變化生——多彩練習,深化“新知”運用。”
數學教學,要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彩虹,使學生“走出”課堂,“跳出”文本,回歸生活。因此,我通過形式多樣的多層次的有趣的練習。有:
辨析練習:看圖形,算周長。快速搶答等;
情境練習:螞蟻大比拼;小學生由于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束縛,解答數學問題時,往往依據數學問題外的特征來識別,容易造成狹隘的思維定勢。故此,我有意設計容易產生偏差的練習題,誘導學生誤入“圈套”,落入“陷阱”,然后再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錯誤資源促進學生反思、剖析、矯正,化錯為利,從而更加有利地領悟長方形周長公式這一數學知識。
創新練習:通過設計八一建軍節利用彩球來裝飾大門,計算彩球所需要圍的邊有多長這一問題?激起學生思考創新的火花,即是否計算大門四邊長度之和?下邊這條寬為什么不圍呢?在實例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因為數學課不同于思想品德課,教師只能結合教學過程適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時,在這一環節中品德教育也為數學知識的呈現提供了載體,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問題是現實問題的一種表現形式,幫助學生形成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課件展示圍大門的圖)
拓展練習:讓學生課后找自己的好朋友相互說生活中有關長方形的周長 ,寫一篇與長方形周長有關的數學日記。啟發學生新一輪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深化理解,使數學真正做到為生活服務!
總之,今天的教學不再是教師精心設計教案的演繹過程,也不是一種簡單的“告知”,而是一種學生通過學習實踐,實實在在的“親身經歷”的過程。本節課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性格特征,設計貼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創新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以上是我對于本課教材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老師多多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