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1、 出示兩塊不同形狀的瓷磚。談話在它們的四條邊上用透明膠紙圍住,我想看一下,哪塊瓷磚用的透明膠紙多一些(邊說邊用手摸瓷磚的邊)。(學生猜想,然后說出來)2、 指名兩位學生將透明膠紙撕下并比較。3.老師說:這兩條透明膠紙的長度就是這兩塊瓷磚的邊長總和,我們把它叫做周長。(板書 周長)4.學生動手摸摸自己的課本、作業本以及桌面的四邊,初步感知周長。5.課件出示 游泳池圖,提出:游泳池的周長是指哪里?學生口答,老師再強調說明。二、 理解、測量周長6、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發一片樹葉,一根細線,。要求學生利用直尺求出樹葉的周長。(操作后指名兩三個組說說怎樣進行)。7、課件出示 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圖形可以怎樣知道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修改意見 使學生知道由曲線和直線圍成的圖形求周長的方法會不同,盡量選用簡單的方法。從相反的角度使學生認識“周長”是圍成一個圖形的長。為下面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鋪墊。它們的周長?(指名學生說說)8、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這種由直線圍成的圖形可以不用細線圍,再量線的長度,而是直接用直尺量各邊的長,然后加起來。9、學生在課本上量,并算出周長,老師檢查,然后由學生歸納。三、 鞏固、運用10、學生用鉛筆描出每個圖形的邊線,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11、老師提問題,并摸黑板上的三條邊,下面的邊不摸,問學生:這三條邊是不是這個黑板的周長?學生回答,老師加以說明。12、課件出示 “想想做做”第4題圖形,怎樣求各圖形的周長。由學生獨立計算,然后指名學生回答,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板書計算式子)13、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呼啦圈和兩根繩子,提出問題:現在想知道大呼啦圈比小呼啦圈長多少,怎樣進行?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修改意見這個操作的問題難度大一點,但能很好激發學生的思維。14、學生討論,然后指名四位學生上臺演示量周長,再將繩子作比較。15、學生小結本節課內容。16、課外作業:第62頁第5題。 課外討論:第62頁第6題板書設計周長4(1)5×2+6=16(厘米) 5+5+6=16(厘米)(2)3×3=9(厘米)3+3+3=9(厘米)(3)3+4+3+4=14(厘米)4×2=8(厘米)3×2=6(厘米)8+6=14(厘米)教學反思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內容:第63-65頁教學目的:1、通過仔細觀察學校籃球場,啟發學生認識籃球場的形狀,準確計算出球場的周長。2、引導學生聯系籃球場的形狀、探索、交流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3、組織學生在“動筆”、“試一試”的獨立計算中,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4、讓學生體驗掌握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的樂趣,增強學習效果。教學重點: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