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以內的加法(精選16篇)
萬以內的加法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p19練習五4-10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鞏固兩位數和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計算熟練程度,提高計算正確率。
2、引導學生養成計算前先估算的習慣。
3、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和計算的正確率。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口算
二、基本訓練
1、練習五第5題
估算
豎式計算
集體評議
2、練習五第7題
獨立思考
同桌交流
集體交流
3、練習五第6題
自己算一算,用線連一連
同桌互評
交流
三、技能
1、練習五第8題
小組為單位進行嘗試
發現規律
匯報
2、練習五第4題
獨立嘗試
同桌交流
集體評議
3、練習五第9題
獨立看圖思考
同桌交流
集體評議
萬以內的加法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一個豎式計算三個數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熟練地運用湊十法,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教學重點
掌握連加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哪一位相加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演示課件“連加”】
1、板演
請同學說計算過程,最后說說筆算加法的法則,教師貼出:
①相同數位對齊;
②從個位加起;
③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兩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學,同時做左右兩組口算,問左邊做得快的同學為什么能做得這么快、(左邊把能湊成十的兩個數先加,再與另一個數相加,這樣算得快)看右邊一組,問:從得數上看與二十以內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內的兩個數相加得數永遠不會超過20,而三個數相加,就有可能超過20了)
4、小結引出新課
師說:兩個數相加的筆算加法這部分知識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個數連加你還會計算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連加、(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學習例6【繼續演示課件“連加”】
(1)出示袋子圖
(2)看圖說圖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師說:以前我們算三個數連加,要用兩個豎式,從這節課開始,為了簡便,可以寫成一個豎式進行計算、
(3)教計算方法
師說:誰能把它寫成豎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學在課堂練習本上寫、教師強調相同數位對齊、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總結:以前我們學過兩個數相加滿10,向前一位進1,現在個位三個數相加滿20,就要向十位進2、那么筆算加法的法則第三條應該怎么改一改呢?教師用紅筆在法則第三條上改:
萬以內的加法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第91-94頁有關加法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較靈活.熟練地選擇適當的方
法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培養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使學生體驗數學以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去春游嗎?我們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礙,誰能掃清路上的這些障礙?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創設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
(一)觀察第91頁情景圖。
1.仔細觀察,從這幅圖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與乘船有關的問題?
2.學生提問題。
(二)觀察第92頁情景圖。
1.圖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師根據生答板書: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嗎?”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嗎?”
2.誰能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23+31 32+39
(三)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一)探究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學生自主探索。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教師巡視。
3.各小組匯報交流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二)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1.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匯報。師: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3.這兩個問題解決的結果如何?
四.鞏固練習。
1.第93頁做一做右邊4題.(生做完后,師作反饋糾正。)
2.練習十九1、2.、3、 4.(選加法做。)
五.小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下冊)》第93頁。練習十九第1、2、4題剩下的減法題和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靈活、熟練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培養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培養學生對比、分析、抽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不是很想去春游嗎?上一節課,大家已經同心協力掃除了一個個障礙,今天如果再能掃除一個障礙,去鳥島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 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
1 出示第93頁情景圖后,說一說已經掌握了哪些數學信息,還有哪些問題要解決?
2學生提問題。
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1)二(1)班和二(2)班上船后,還能上幾人?
(2)二(3)班上一些人后,還剩多少人?
三 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探究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學生自主探究。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教師巡視。
(3)各小組匯報交流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選擇的板書)
(二)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
1、第93頁“做一做”右邊4題。
2、練習十九1、2、4(剩下的減法題目)。
五、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練習十九第七、八題。
六、全課小結。
七、布置作業。練習十九第五、六題。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96、97頁例3、例4。“做一做”1、2兩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算理,能正確計算有關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受到愛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相同數位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一,相同數位相減不夠時,要向前一位退一再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320是由幾個百和幾個十組成的?320是由幾個十組成的?一個數的百位是5,十位是8,個位是0,這個數是多少?它是由幾個百和幾個十組成的?
2、5個百7個十組成的數是多少?這個數里有多少個十?
二、探究新知。
學習例3。
1、察第96頁收集礦泉水瓶情景圖,說一說你的發現和感受。
2、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80+340
3、學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計算方法。
4、小組討論交流180+340的計算方法。
5、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選擇學生的多種算法板書。
6、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為什么?
7、嘗試練習:第97頁“做一做”1、2題有關加法。
(一)學習例4。
1、通過提問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個得出:340-180
2、學生思考怎樣計算340-180。
3、小組交流、討論340-180的方法。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板書。
5、這么多種計算方法,你最喜歡用哪種?
6、嘗試練習:第97“做一做”1、2有關減法。
三、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么內容?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四、鞏固練習 練習二十 1、3、4、5題
五、全課小結。
六、布置作業 練習二十 2、9題。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二年級 下冊)>>第98頁例5和做一做,練習二十第6-12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估算意識。
2 讓學生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策略。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說下面的各數最接近哪個整百數?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教學例5。
1.讓學生觀察第98頁學生收集礦泉水瓶情況表,發現小精靈明明提出的問題:第三,四周大約收集了多少個?”
2.讓學生討論小精靈提問題的意思從而引出估算。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估算。
3.誰能解決小精靈的問題?學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進行交流。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盡量讓學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現出來。
5.通過對各種估算的對比,學會合理估算。
6根據第98頁圖表,你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7.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提出不同的問題進行解答。
三.挑戰賽。
第98頁做一做。
四.聯系實際應用。
1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第6題。
2同桌同學討論完成練習二十第7、8兩題。
3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第12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對估算結果進行分析,預測第二天進貨情況。
五.全課小結。
六.布置作業:練習二十10、11。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 第102-10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本單元所學的內容,讓學生總結出口算、筆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問題。
2通過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體會估算的意義以及估算的策略的靈活性。
3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過程
一.口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 .學生獨立完成第102頁第1題。
2.指名算得對又快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二.復習筆算。
1問:筆算萬以內數加減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學互答。
3.教師綜合歸納萬以內數加減法筆算方法。
4學生完成第102頁第2題。(要求計算要認真)
三.復習估算。
1猜一猜,這些數接近哪個整百整十數?
老師說數,學生猜。
2.估算。
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完成第102頁第3題。
四.數學活動。
1.口算練習。
一人說算式,一人說得數,在相同時間內說得又多又對的老師發給獎品。
2.筆算練習。
(1)教師給出一些數寫在黑板上。
180 360 450 340
(學生兩人為一組,一人用以上的兩個數來出加減法題目,另一人計算,每做完一題后,兩人互換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數做做看。
3估算練習。
(1)學生討論,怎樣估算?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一第3題。
五.全課小結。
六.布置作業。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104頁-10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體驗常見物體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質量單位的正確觀念。
2通過使用不同的秤,認識測量質量的工具,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體的輕重。
3使學生初步了解到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可以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的意識。
教具準備 磅秤、盤秤、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要想知道物體的重量,怎么辦?
2重量單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顆小紐扣、一個雞蛋、一個蘋果分別有多重?
2先讓學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稱出重量,看誰估得準。
二.比一比物體的重量。
1三個同學為一組,拿出自己的書包,先分別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個書包重?
2 用盤秤稱出重量,看誰估得準.?
四.秤體重。
1教師指導學生怎樣看磅秤。
2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后,再進行活動。
(1)一組同學秤體重。(學會看秤)
(2)一組同學做體重的原始記錄。(通過記錄稱體重的結果方式滲透統計的初步知識)
(3)一組同學用背一背同學來體驗各種不同的體重建立起質量單位的概念。
(4)以上各項各小組輪流進行。
(5)學生討論、交流,從你們的記錄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能統計出什么?
五.全課小結。
六.布署作業。
萬以內的加法 篇4
三年級數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教學反思篇一
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第一節課下來,我就有點不知所措了。計算錯誤五花八門,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夠熟練,也有個別孩子得不停地掰著手指。總體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幾節課,我在教學設計上又下了功夫,針對計算難點,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別作了個詳細的對比并進行了重點強調。對計算的注意點,每節課伊始都讓學生反復強調。整個單元上完,經過考查,還是讓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計算教學這么失敗呢?認真地回憶、細細地分析,我想可能應該歸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練習的量不夠。計算畢竟是一種技能,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大量的練習。新教材的計算教學全部是貫穿于解決問題中進行的,每節課的鞏固練習最多只安排2至4道題目。再加上配套的作業本難度偏大,得由老師在課堂上扶著做,因此,每天作業本上的作業都弄得師生筋疲力盡,課外也就沒有時間好好地補充一些練習。這樣,僅僅靠課本和作業本上少得可憐的幾道練習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的計算不熟練,導致了在計算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錯誤。其二,缺少良好的計算習慣。我們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漁”,而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還是很不夠的。剛開學,我就非常注重學生作業書寫的習慣,要求他們把字寫端正,列豎式要用尺劃直等,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在這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但讀題的習慣還存在問題。有的孩子對解決問題的題目只讀一遍就匆匆動筆,導致方法錯誤。有的孩子拿到題目就列豎式,導致抄錯數字的現象相當嚴重。再如,對加減法的驗算,雖然教師一再強調驗算的目的與方法,可絕大部分的孩子還是為了驗算而驗算,所以驗算結果與原題目中的數不同也不會察覺。另外,做完作業后不會檢查也是導致計算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對學困生的指導還不夠。孩子畢竟是有差異的,課堂上老師講的方法、同學講的方法,其實有些孩子是聽得一知半解,但在課堂上能運用最多只能算一種正遷移,一種短時記憶。于是,例題后的幾道對應練習,他們還馬馬虎虎能應付過去,而在獨立練習中,各種題目混為一體,量又相對較多,他們就亂了手腳。雖然孩子經常在強調“相同數位要對齊,連續進位加法不要忘了加進上來的1,計算減法時,個位不夠減就要從十位借,別忘了點退位點。十位計算時得減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實際練習中,部分學困生往往不能與強調的聯系起來,一不注意就問題百出。看來,為學生開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教師的提醒還是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三年級數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教學反思篇二
我校三年級是從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講起的。這個單元的總情境是去“世博會”參觀,因此我制作了一個簡單的小片帶著孩子們一起觀看,對于上海世博會有了一個簡單了解。然后出示了9頁主題圖,讓學生找“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例1是利用圖中的數學信息進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學生在一二年級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礎。本節課我創設了以下兩個空間:
空間一:口算接龍。在這里我出示了一些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選取了幾個典型的算式進行追問,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反思:對于比較簡單的口算,大部分學生都能準確第算出結果。對于涉及到進位的算式則出現了一些錯誤。口算采取的計算方法也比較集中在相同數位相加的方法上。
空間二:探究算理。對于例1的問題: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學生都能正確列式,我讓學生同桌兩個人一組,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進行口算的?再集中交流展示。我發現大部分學生用的是先算30+30,再算5+4的方法。個別學生用的是兩位數加整十數的方法。
在交流與集中展示之后,我跟進了課時練第5頁中的相應練習。學生們完成的不好,這反應了學生對算理掌握得不扎實。
反思:這類需要學生分步地寫出算理的題在一年級接觸的比較多,由于二年級計算的重點放在了乘除法上,所以有一些同學出現了計算不準確、分步不會寫的情況。針對這個問題,我又集中帶領學生梳理了分步的計算過程,引導學生不要操之過急,要一步步地看清誰和誰算、運算符號是什么,又拓展了相應的口算練習。
萬以內的加法 篇5
萬以內的加法 人教版新課標教案
教材簡介: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加減法,基本掌握了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內容包括:三位數加三位數、三位數減三位數、加減法的驗算、估算。
教學要求:
1、 通過學習,使學生會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的估算,進一步領會加減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強估算意識。
3、 理解驗算的意義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初步形成檢驗和驗算的習慣。
4、 使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學會與人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掌握驗算方法。
教學難點:
1、 連續進位加法。
2、 連續退位減法。
教學建議:
1、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2、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
3、 注意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4、 恰當、適時地運用合作學習形式。
課時安排:
1、 加法…………………………………………3課時
2、 減法…………………………………………3課時
3、 加減法的驗算………………………………2課時
4、 整理和復習…………………………………1課時
萬以內的加法 篇6
人教版數學第四冊教案(二) [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643 更新時間:2005-3-2 文章錄入:麥田守望者 ]
五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課本第45頁-46頁例1、例2,“做一做“習題,練習十二第1-4題)
教學要求
掌握口算兩位數加減法兩位數(和在100以內)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兩位數加減法兩位數(和在100以內)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 口算
34+8 32-14 3+7 61-6
42-20 15+30 69+4 88-80
2、 填空。
18=( )+8 46=40+( )
62=( )+2 71+70+( )
二、 新授
1、出示課本上準備題。32+40+6 47-10-8
要學生看版式說得數,由此引入新課:兩位數的加減法,以前學過筆算,出可以用口算。
揭示課題:口算兩位數加減法。
2、教學例1。
出示第(1)題:64+25
教師引導學生想:怎樣改成已經學過的口算?把25看成哪兩個數的和?該怎么辦?教師逐步板書:
64+20=84
64 + 25 = 89 想:
84+5 =89
84
出示第(2)題:28+37=
啟發學生說說怎么想?指名回答后板書:
28+37= 65 28+30= 58 58+7=65
引導學生小結:誰能說說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方法?(從高位算起,用第一個加數加第二個加數的整十數;再用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加第二個加數個位上的數。)
提問:還能想出別的算法嗎?
3、 教學例2。
出示第(1)58-26
提問:怎么改成已經學過的口算呢?把26看成哪兩個數的和?口算時是怎么想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58-20=38
58 - 26 = 32 想:
38-6 =32
出示第(2)題:72-49=
讓學生說出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指名回答后板書:
72-49=23 想:72-40=32 32-9=23
4、 小結:指導學生看課本例1、例2,并在例1、例2的方框中填上數。
引導學生歸納兩位數加減法的口算步驟:要把加上或減去的兩位數看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再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
三、 鞏固練習
課本第46頁“做一做”習題。
第1題。分別指名口算,并說說怎么想的。
第2題。全體列式計算。指名說說怎樣列式和怎樣口算,全體訂正。
四、 課堂作業
練習十二第1-4題。全體同學直接把結果寫在書上。
教師巡視,指名學生回答是怎么想的,再訂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口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課本第48-49頁例3、例4、例5及“做一做”習題,練習十三第1-3題)
教學要求
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進一步提高口算能力,為教學萬以內的筆算加減法打好基礎。
教學重點
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
進一步提高口算能力,為教學萬以內的筆算加減法打好基礎。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 口算(出示練習卡片。)
40+30 62-40 25+30 32-8
7 +15 86-80 56-38 37+25
2、 口答。
85是由( )個十和( )個一組成。
300是由( )個百組成。
( )個十和( )個一組成64。
3、 出示課本48頁復習題。
(1) 80和130里面各有幾個十?
(2) 700和1000里面各有幾個百?
(3) 13個十是多少?25個百呢?
分別指名口算,并由此導入 新課。
二、 新授
教師板書課題: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
1、 教學例3。
(1) 出示第1小題:400+300=700
提問:這是幾個百和同幾個百相加?
引導學生想:4個百和3個百相加是7個百,也就是700。
(2) 出示第2小題:700-300=
提問:怎樣想?7個百減32上百得4個百,也就是400。
(3)出示第3、4小題:2000+6000=8000 9000-4000=5000
右讓學生先試做。指名說得數以及怎么樣想的。
2、 教學例4。先讓學生試做。
引導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
200+30可以這們想:20個十加上3個十是23個十,也就是230。
也可以直接這樣想:2個百加上3個十是230。
230-30可以這們想:23個十減3個十是20個十,也就是200。
也可以直接這樣想:二百三十減三十是二百整。
230-200可以這樣想:23個十減去20個十是3個十,也就是30。也可以直接想:二百三十減去二百是三十。
3、 完成課本第48頁“做一做”習題。
學生直接在課本上寫得數。指名說說每題結果,部分習題要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4、 教學例5。
出示例5前兩題:80+50和平共處30-50
先讓學生口算出結果,再指名說說是怎樣想的。80+50可以這樣想:8個十加5個十是13個十,也就130。130-50可以這樣想:13個十減5 個十是8個十,也就是80。
再出示900+600和1500-600
讓學生試做,再指名說說是怎么想的。
5、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把例3-例5的得數填完全。
完成課本第49頁“做一做”習題,把得數直接寫在書上。
小結: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時,先把整十、整百、整千都看成是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然后再相加、減。
三、 鞏固練習
練習十三第1-3題。
由學生獨立完成,把得數寫在課本上。教師巡視,抽部分題要學生講講是怎么想的,集體訂正。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幾百幾十的加減法(1)(課本第52-53頁例6、例7、例8,完成“做一做‘習題和練習十四第1、2題。)
教學要求:
學會幾百幾十加幾十或幾百不進位加法和幾百幾十減幾十或幾百的不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學會幾百幾十加幾十或幾百不進位加法和幾百幾十減幾十或幾百的不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出示課本第52頁復習題,分別指名回答。
(1) 320是由幾個百和幾個十組成的?
320是由多少個十組成?
(2)20+40+300= 300+400+20=
60-20+300= 300-200+60=
由此導入 新課。
二、 新授
揭示課題,板書:幾百幾十的加減法(1)。
1、 教學例6:指名學生上臺擺出教具,先擺出320,再擺出40。
提問:320加上面0怎么算?要把哪兩部分合起來?
可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2個長條和4個長條合并起來,也就是把相同單位上的數相加,2 個十加4個十等于6個十,即60,300加上60得360。
教師邊說邊板書:
320 + 40 =360 想:20加上40得到0,
300 20 300加上60得360。
2、 教學例7。出示:360-40=
引導學生想一想:360減去40怎樣算?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逐步板書:
把分解成300與60的和。
360 - 40 =320
300 (20)
60減去40得20,300與20得320。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口算步驟。
3、 完成課本第52頁“做一做”習題。
全班練習在課本上寫了出得數后,指名口答并說說口算的步驟,并按三組題進行比較。
4、 教學例8:320+400=720
可先讓學生想一想怎樣算,320可分解成哪兩個數的和?讓學生試說口算步驟。
小結:幾百幾十加、減幾百,計算時先算幾百加、減幾百,再與幾十加起來。
三、 鞏固練習
完成課本第53頁“做一做”習題。
學生將每題的計算結果直接寫在課本上,訂正時抽出部分題由學生講講口處步驟。
四、 課堂練習
練習十四第1-2題。
第1題將結果寫在課本上。
第2題計算后指名說說怎樣列式,怎樣口算,再訂正。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幾百幾十的加減法(2)。(課本第55頁例9、例10,“做一做”習題和練習十五第1、2題)
教學要求:
學會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學會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過程 :
一、 復習
1、 口算。
40+80 60+90 70+30 110-20 130-80
2、 出示課本第50頁復習題。
20+90 160-70 30+80
二、 新授
今天學習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
1、 教學例9:320+90
提問:這道題怎么加?90先與誰相加?為什么?
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教師板書;
320 + 90=410 想:20加上90得110,
300加上110得410
300 20
小結: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也是先算幾十加上幾十,十位滿十就向百位進一,再把和加上整百數。
2.完成例9下面做一做的習題。
先做左第1欄,全班練習后引導學生將兩題進行比較相同點不同點。
3.教學例10:360-70
啟發學生想:把360分成300和60行不行?為什么?
提問;應該把360分成怎樣兩個數?讓學生說出口算過程,教師板書:
360 - 70 =290 想:先算160減去70得
200加上90,得290
200 160
小結:口算幾百幾十的退位減法,當幾十減幾十不夠減時,要把被減數分成幾百和一百幾十數,先算一百幾十數減幾十,再把差加整百數。
4.完成例10下面“做一做“習題中的第1題。
先做第1題中的第1欄,250-40和250-60
全班練習,指名口算,并說出口算過程。
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小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幾百幾十減幾十的口算。
不同點;上面一題是不退位減法,先算幾十減幾十,再加整百數,第二題是退位減法,要先算一百幾十,再加整百數。
全班練習第1題中的第2.3欄,完成后說口算過程。
三.鞏固練習“做一做“的第2.3題
萬以內的加法 篇7
課題:應用題的對比
教學目標
1.掌握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2.正確解答應用題.
教學重點
掌握兩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兩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學具等.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游戲活動,創設情境.
(1)啟發學生根據兩組人數不同的條件,提出問題,并口頭解答,使學生明確,可以提出:
甲組有8人,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幾人?
甲組有8人,乙組比甲組少2人,乙組有幾人?
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2人,甲組有幾人?
甲組有8人,乙組有6人,乙組比甲組少幾人?
(2)通過游戲,互相議一議,你知道了什么?
數量關系一樣,只是問法不一樣.
②甲組有8人,乙組比甲組少2人,乙組有幾人?
知道甲組人多,乙組人少,求少的.
③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2人,甲組有幾人?
知道甲組人多,乙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限制,但教師重點訓練①、②兩種類型.
2.操作學具,鞏固所學的數量關系.
(1)用學具擺一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師巡視.并個別指導,學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課件“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12)”,出示例12.
2.小組活動.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12)”,學生討論兩道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通過討論和看示意圖,知道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兩道題都是紅花多,黃花少.
(3)想一想: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第一個已知條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題的第二個條件是第二題要求的問題,第一題要求的問題是第二題已知的第二個條件.兩題都用減法計算.
3.獨立解答.
(1)填空(課本).
(2)訂正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4.反饋練習:完成“做一做”.
獨立填在課本上,訂正時啟發學生互相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三)全課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這節課學習什么,注意什么.
隨堂練習
1.練習二十四第8題.
分組練習,組長帶領同學訂正.
2.練習二十四第3題改編為接力計算.
布置作業
1.有手風琴76架,電子琴比手風琴多18架。有多少架電子琴?
2.有電子琴94架,手風琴比電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風琴?
板書設計
萬以內的加法 篇8
教學目標:
1.根據現實的問題情境合理選擇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將三位數看成接近的整百數或整十數進行近似計算。
2.通過估算方法的學習,使學生體會估算在生活實際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課的內容是建立在前面兩位數加、減兩位數與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學生沒有學過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精算,在本課的估算中,他們還必須將三位數估成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進行計算。又因為估算本身就是一種開放型的創造性活動,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因內容而定,因實際情況而變化,往往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三年級的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過程中,所以,本課必須加強估算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有章可循,進行合理的估算。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結合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同時重點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教學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估算的策略。
二是教學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估算。而這也正是本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估算。
教學難點:根據現實情境,合理選擇估算策略。
教學準備:課件、練習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問題引入
(一)復習舊知
1.課件呈現:P9的主題圖,這一所學校的學生正要乘汽車去世博會參觀,誰能再次快速地口算出各年級的人數?請學生直接報出答案后,再說一說是怎么算的。
2.學生匯報完畢,教師點擊課件:小精靈也算了一算,這個學校的一到三年級來了221人,四到六年級來了239人。
3.點擊課件呈現本課P15的主題圖中的巨幕影院:他們參觀完了世博園,來到了上海球巨幕影院看一場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電影。
(二)引入新課
1.點擊課件,呈現P15的主題圖,出現三條數學信息。
2.引導學生閱讀與理解: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學生匯報:巨幕影院有441個座位;一到三年級有221人;四到六年級有239人;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時,教師及時給予引導與肯定,最后引出本課的問題是:六個年級的學生同時看巨幕電影坐得下嗎?
(3)讓學生討論解題思路:要想解決六個年級的學生同時能不能坐得下的問題,其實就是求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其實就是比較六個年級的學生人數與座位數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個年級學生的總人數,而后引導學生列出算式:221+239=
3.適時引導,引入新課
(1)師:我們還沒有學習過三位數加三位數,怎么辦?可能有學生說:我會算。教師要加以表揚。同時引導:因為這個問題是問能不能坐得下,并沒有讓我們去求兩者之間具體的差。也就是說,不一定非得要準確算出六個年級學生的人數,我們可以通過估算,算出六個年級學生的大概數,也能解決這個問題。
(2)師: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與上面這個問題類似的情況,其實啊,精確的計算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用大致的估算,同樣也能解決上面的問題。相信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之后,我們都能用今天學到的估算來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3)點明課題并板書:用估算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復習,既進一步鞏固學習過的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也是為接下來的估算作知識遷移的原始儲備;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明確利用估算同樣可以直接來解決問題,從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出現先算后估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教學例4。
1.提出問題:我們要先算出六年級學生人數的大概有多少人。那這道題我們應該怎么估算呢?你們想自己試試嗎?
2.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教師巡視,及時到各小組中聽聽學生們的想法。
3.學生匯報估算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巡視中了解的情況,選取有代表性的小組匯報,教師做適當引導。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多種,但重點讓學生匯報以下兩種:
(1)將221看成200,239看成200,這樣算出200+200=400,雖然我們知道221+239>400,但無法確定是否大于441。
(2)將221看成220,239看成230,這樣算出220+230=450,因為450>441,所以坐不下。
學生匯報時,教師利用課件呈現出已經整理好的兩種估算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4.回顧反思
(1)小組討論:以上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引導學生發現:
①相同點是:都是將兩個數往小估,估成一個整百數或者是與之接近的整十數,然后相加得到一個新的中間數。
②不同點是:第一種估算方法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種方法不合理;第二種方法能順利解決問題。
(2)反思:小組討論:為什么第一種估算方法不合理?
①引導學生發現:那是因為第一種估算方法將兩個數都估成整百數,與這兩個數本身的誤差比較大。而第二種方法是將這兩個數估成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數,誤差小。
②教師強調:所以,我們在利用估算解決問題時,并不是隨意的往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隨意的估成整百數或整十數。要根據數據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單位,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5.介紹其它算法:請學生匯報其它算法,如果學生沒有,教師可以補充。
(1)將221看成220,239看成240,這樣算出220+240=460。因為第一個數估小了1,而第二個數估大了1,所以估出的結果就是精確計算的結果。因為460>441,所以座位不夠。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匯報交流、比較反思,體現估算方法多樣化和估算策略的滲透。使學生明確估算時,需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和問題的情境靈活選擇估算方法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切忌生搬硬套。】
(二)反饋練習:課件呈現P15的做一做。
1.學生獨立思考,自己選擇估算策略解決問題。
2.指名匯報估算方法。
3.學生匯報完畢,教師重點講解下面的方法:
將196看成200,將226看成230,這樣算出200+230=430,因為430<441,所以坐得下。
4.比較分析:本題的估算策略與上題有區別都是將兩個數往大估:一個估成整百數,一個估成整十數。
【設計意圖:通過反饋練習,讓學生獨立嘗試選擇估算策略、運用估算方法來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而豐富學生用估算解決問題的策略,鞏固方法。】
三、多種練習,鞏固提高
1.基礎練習
(1)給數找家:P17練習三的第5題:課件呈現第5題,將集合圈改成小房子,學生先獨立在書上完成,而后匯報,學生直接說結果,教師點擊課件,相應的數就飛進相對應的小房子。同時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小貓抓魚:P17練習三的第6題:指名學生回答,學生要說出估算的過程。教師在課件上完成操作。
(3)我是媽媽的小幫手:P17練習三的第8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估算策略與方法,最后師生共同整理方法。
2.變式練習P17練習三的第7題。
(1)課件呈現題目: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已知飛機票是700元,動車票是218元;所求問題是:坐動車比坐飛機大約便宜多少錢?因為是求大約便宜多少錢,所以本題只需要用估算來解決就行了。
(2)學生獨立嘗試,估算解決。
(3)匯報方法: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700本身就是一個整百數,只要將218看成200,用700-200=500,所以大約便宜500元。
如果有學生說出:將218看成220,用700-220=480,所以大約便宜480元;教師對于這樣的方法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充分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運用所學估算策略與方法來解決問題,進一步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體會估算的策略與方法是與問題的具體情境來決定的,感受靈活運用估算策略與方法的重要性。】
四、全課小結,質疑延伸
(一)師生共同小結
1.學生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
(二)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你們對于估算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教師延伸:
今天我們初步學習利用估算來解決實際問題,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估算策略與方法,今后還有更多的估算策略與方法:如四舍五入法、進一法、去尾法等,等待著我們去學習、去探索!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整理小結,再一次自主梳理本課所學知識;給學生創造質疑的機會,提出疑惑,同時,教師對學生將來的估算學習進行簡單的延伸】
萬以內的加法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能夠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整理、分析數據,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1、正確地進行兩位數加法的口算。
2、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用兩位數加、減整十或一位數。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口算方法。
(1)觀察教材第9頁的主題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消息?
學生匯報。(一至五年級參加“世博會”的各班人數)
(2)出示問題: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3)提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求一共多少張車票就是求一年級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級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計算,列式:35+34。
(4)這個算是如何計算?互相交流算法。
師:我們學習過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通過觀察我們知道35+34中的兩個加數沒有一個是整十數或一位數,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們轉化成我們學習過的加法然后進行計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計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加數拆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師: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1:還可以拆分另一個加數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時把這兩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然后進行計算也很簡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口算方法。
(1)出示問題:二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2)列式計算:39+44
(3)學生嘗試計算39+44,并說說算法。
經學生自由討論,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較算式,發現規律。
師:對比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點: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
不同點:前者個位數相加不進位,后者個位數相加進位。
三、鞏固練習
1、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節小明用壓歲錢買一個玩具汽車39元,買一個天線寶寶75元,問他一共用去多少錢?組織學生分組練習,并在小組內互檢。
四、課堂小結
1、在這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以及它們的計算方法,我們要利用這個計算方法,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你還有哪些疑問的地方?
萬以內的加法 篇10
第二單元 萬以內的加法
教學內容: 萬以內進位加法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萬以內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應用法則準確地計算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題.
2.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重點、難點:
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教學過程
復習準備,導出新知
基礎訓練
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與705的和。
全班齊練,教師巡視,做完后集體訂正。
你能不能自己寫出一道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算式呢?
筆算不進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數位對齊。
從個位加起。
教師強調: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學習新課
導入新課 出示課題
師:剛才的復習,是前面剛剛學過的進位加法,同學們掌握得很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進位加,但和前面學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學習的是連續進位加。
板書課題:連續進位加
教學例1
學生嘗試擺小棒求得98+25的結果(允許有各種方法。)
小組合作討論喜歡哪種方法,引導研究課本中的方法。
提問:
師:先加哪一部分,單根的8根和5根怎樣加?給8根小棒湊幾根就是10根? (8+2+3=13)
滿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舉起來讓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個1根捆成1捆,也就是1個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著圖問:這一捆小棒哪里來的?
把單根小棒合起來,滿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師小結:單根合起來滿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個十。
列豎式計算。
學生自由書寫豎式,再討論哪一種合理。 這道題的豎式怎么寫?(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
從哪一位加起呢?(從個位加起。)
那么豎式中個位相加的得數怎樣寫呢?
想一想:小棒應該怎樣擺?
獨立完成計算。(兩個學生板演,其余同學在書上完成。)
講評:同桌口述并檢查,在進位時“1”寫的位置對不對,做進位加法時,是否漏寫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書本上計算,指明學生板演,集體講評
2、求出每一個胡蘿卜上的算式的得數。
3、練習四,第一題,連一連
4、地球儀85元,書包48元,買一個地球儀和一個書包一共要多少錢?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萬以內的加法 篇11
課題:應用題的對比
教學目標
1.掌握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2.正確解答應用題.
教學重點
掌握兩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兩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學具等.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游戲活動,創設情境.
(1)啟發學生根據兩組人數不同的條件,提出問題,并口頭解答,使學生明確,可以提出:
甲組有8人,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幾人?
甲組有8人,乙組比甲組少2人,乙組有幾人?
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2人,甲組有幾人?
甲組有8人,乙組有6人,乙組比甲組少幾人?
(2)通過游戲,互相議一議,你知道了什么?
數量關系一樣,只是問法不一樣.
②甲組有8人,乙組比甲組少2人,乙組有幾人?
知道甲組人多,乙組人少,求少的.
③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2人,甲組有幾人?
知道甲組人多,乙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限制,但教師重點訓練①、②兩種類型.
2.操作學具,鞏固所學的數量關系.
(1)用學具擺一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師巡視.并個別指導,學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課件“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12)”,出示例12.
2.小組活動.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12)”,學生討論兩道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通過討論和看示意圖,知道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兩道題都是紅花多,黃花少.
(3)想一想: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第一個已知條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題的第二個條件是第二題要求的問題,第一題要求的問題是第二題已知的第二個條件.兩題都用減法計算.
3.獨立解答.
(1)填空(課本).
(2)訂正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4.反饋練習:完成“做一做”.
獨立填在課本上,訂正時啟發學生互相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三)全課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這節課學習什么,注意什么.
隨堂練習
1.練習二十四第8題.
分組練習,組長帶領同學訂正.
2.練習二十四第3題改編為接力計算.
布置作業
1.有手風琴76架,電子琴比手風琴多18架。有多少架電子琴?
2.有電子琴94架,手風琴比電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風琴?
板書設計
萬以內的加法 篇12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進位)的加法、三位數減三位數(不退位、退位)的減法和解決問題。
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筆算是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整數加、減法的最后一個階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初步理解了筆算加、減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萬以內數的意義、讀寫法和比較大小,掌握了幾百幾十數加、減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筆算及根據實際問題靈活選擇計算策略解決問題,一方面使學生基本掌握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熟練地進行計算,并能通過知識遷移解決多位數的加、減法;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小數加、減法和多位數乘、除法打下基礎。
備內容
加法(2課時)
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三位數加三位數(一次進位);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驗算
減法(3課時)
三位數減三位數(不退位);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被減數中間有0);減法的驗算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正確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理解驗算的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結合實際情境選擇計算策略,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2、讓學生經歷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在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中優化自己的算法。
備重難點
重點
1、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進位加法。
2、三位數減三位數的退位減法。
3、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
難點
1、理解連續進位加法的算理。
2、理解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
3、靈活選擇合適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萬以內的加法 篇1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7頁。
教學目標:理解驗算的意義,經歷探索方法的過程,學會對加法進行驗算,培養檢驗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過程:
一、準備鋪墊
看第一個算式填出下面三個算式的得數。
45+56=101
56+45=
101-56=
101-45=
討論:你是怎樣填的?怎樣想的?
二、新課
1.教師:小明要參加學校運動會,媽媽帶他去商店買運動服和運動鞋。
用屏幕顯示教材第27頁第一幅圖畫。
請學生說一說這幅圖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問:這個買東西的過程中包含有什么數學問題?
小組討論并匯報,教師板書或用屏幕顯示。
(1)媽媽買了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要付多少錢?
(2)媽媽付了200元,售貨員應該找給媽媽多少錢?
請同學們獨立列式并計算。
出現第二幅圖畫,并出現畫外音:找的錢對不對呢?
教師:誰能幫助小明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發表看法。
教師:售貨員找的錢對不對,也就是要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不正確。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出示課題:加、減法的驗算。
2.用屏幕顯示例1: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 135
+ 418
183
教師:我們先討論怎樣檢驗加法計算的結果?
小組討論并在班上交流。
教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27頁,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驗算的方法?哪些是我們想到的?哪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教師: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加法驗算的方法。
學生發言教師板書或用屏幕顯示。
(1)用48+135,看得數是不是183。
(2)用183-135,看得數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數是不是135。
(如果學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應當肯定。)
歸納:我們看到,驗算加法的計算結果一般用三種方法。第一種是把加數的位置交換后再加一遍,看結果是不是相同。根據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利用原來的豎式從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都是用和減去一個加數,看得數是不是等于另一個加數。要做到計算的正確,我們要掌握驗算的方法,并自覺地在計算中運用這些方法。
3.反饋練習:第27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驗算的?通過驗算看出你的計算結果正確嗎?
三、鞏固練習
練習七第1題中的四道加法題。要求學生獨立計算,用不同的方法驗算。
萬以內的加法 篇14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三位數加、減法的估算。“重視估算,培養估算意識”,是《標準》在計算教學方面強調的內容之一。在這一理念的支持下,教師以“估算”為線索,展開教學。
①在解決問題中進行估算。教師在引入主題,展會討論,鞏固練習等五一節上創設了一系列的情境:如收集礦泉水瓶,乘火車和乘飛機,購物,看書等。以生活化的情境為載體,以估算為內容,把解決不同類型的實際問題和估算緊緊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實在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②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學生的思維各不相同,想出來的方法也是各有特色。教師在引導學生估算時鼓勵學生尋求多樣化的合理估算方法,肯定學生獨特的想法。如在估算“第三、四周大約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時,學生就想出了多種合理的估算方法,這不僅體現了學生真正地投入到學習中,而且也看出他們理解了估算,懂得運用估算。
③發展學生數學表達能力。流利的數學表達能促進更廣闊的數學思考。教師重視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估算過程。學生在表達中加深了對估算過程的印象,對估算理解也更準確。
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能根據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并選擇適當的算法。
②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
③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第98、100頁采圖(或相應多媒體課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主題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礦泉水瓶能再利用嗎?礦泉水瓶是塑料做成的,屬于可回收物質,可以回收進行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一班一個月來收集礦泉水瓶的情況。(電腦展示例題5;收集礦泉水瓶情況)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①根據統計表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師:小朋友們,從這個統計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根據得到的信息提出數量嗎?
學生根據統計表提供的教學信息,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
學生思考并提出:
a.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了多少礦泉水瓶?
b.第四周比第三周收集了幾個礦泉水瓶?
c.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約一共收集了多少個?
師:哪個問題我們以前沒有遇到過?(第三個問題)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解決它。
②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a.第三、四周大約一共收集了多少個?
師:這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解決?怎么列式?
板書:192+219=
師:不計算,估一估這兩周大約一共收集了多少礦泉水瓶?
組織學生充分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并對計算結果作出預測和解釋。
萬以內的加法 篇15
課題:應用題的對比
教學目標
1.掌握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2.正確解答應用題.
教學重點:掌握兩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掌握兩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學具等.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游戲活動,創設情境.
(1)啟發學生根據兩組人數不同的條件,提出問題,并口頭解答,使學生明確,可以提出:
甲組有8人,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幾人?
甲組有8人,乙組比甲組少2人,乙組有幾人?
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2人,甲組有幾人?
甲組有8人,乙組有6人,乙組比甲組少幾人?
(2)通過游戲,互相議一議,你知道了什么?
數量關系一樣,只是問法不一樣.
②甲組有8人,乙組比甲組少2人,乙組有幾人?
知道甲組人多,乙組人少,求少的.
③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2人,甲組有幾人?
知道甲組人多,乙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限制,但教師重點訓練①、②兩種類型.
2.操作學具,鞏固所學的數量關系.
(1)用學具擺一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師巡視.并個別指導,學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課件“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12)”,出示例12.
2.小組活動.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12)”,學生討論兩道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通過討論和看示意圖,知道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兩道題都是紅花多,黃花少.
(3)想一想: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第一個已知條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題的第二個條件是第二題要求的問題,第一題要求的問題是第二題已知的第二個條件.兩題都用減法計算.
3.獨立解答.
(1)填空(課本).
(2)訂正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4.反饋練習:完成“做一做”.
獨立填在課本上,訂正時啟發學生互相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三)全課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這節課學習什么,注意什么.
隨堂練習
1.練習二十四第8題.
分組練習,組長帶領同學訂正.
2.練習二十四第3題改編為接力計算.
布置作業
1.有手風琴76架,電子琴比手風琴多18架。有多少架電子琴?
2.有電子琴94架,手風琴比電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風琴?
板書設計
萬以內的加法 篇16
課題:應用題的對比
教學目標
1.掌握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2.正確解答應用題.
教學重點
掌握兩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兩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學具等.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游戲活動,創設情境.
(1)啟發學生根據兩組人數不同的條件,提出問題,并口頭解答,使學生明確,可以提出:
甲組有8人,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幾人?
甲組有8人,乙組比甲組少2人,乙組有幾人?
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2人,甲組有幾人?
甲組有8人,乙組有6人,乙組比甲組少幾人?
(2)通過游戲,互相議一議,你知道了什么?
數量關系一樣,只是問法不一樣.
②甲組有8人,乙組比甲組少2人,乙組有幾人?
知道甲組人多,乙組人少,求少的.
③乙組有6人,甲組比乙組多2人,甲組有幾人?
知道甲組人多,乙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限制,但教師重點訓練①、②兩種類型.
2.操作學具,鞏固所學的數量關系.
(1)用學具擺一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師巡視.并個別指導,學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課件“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12)”,出示例12.
2.小組活動.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12)”,學生討論兩道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通過討論和看示意圖,知道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兩道題都是紅花多,黃花少.
(3)想一想: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第一個已知條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題的第二個條件是第二題要求的問題,第一題要求的問題是第二題已知的第二個條件.兩題都用減法計算.
3.獨立解答.
(1)填空(課本).
(2)訂正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4.反饋練習:完成“做一做”.
獨立填在課本上,訂正時啟發學生互相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三)全課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這節課學習什么,注意什么.
隨堂練習
1.練習二十四第8題.
分組練習,組長帶領同學訂正.
2.練習二十四第3題改編為接力計算.
布置作業
1.有手風琴76架,電子琴比手風琴多18架。有多少架電子琴?
2.有電子琴94架,手風琴比電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風琴?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