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學設計
香港經濟概況
中國語文網 編輯整理
【經濟簡史】
1、從開埠到轉口港建成時期:(1898~1945年)
從1898年英國強租“新界”起,到194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香港的43年時間里,是香港從開埠到轉口港建成時期。這一時期香港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簽訂,“新界”劃入香港,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分的人力資源,以及一定數量的農副產品,而且也是香港理想的工業地帶;二是由于中國內地一批資金、勞動力流入香港,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增強了實力,加之這一時期還有一批從北美、澳大利亞、南洋一帶歸國的華僑在香港停留定居,給香港帶來了資金和管理的經驗;三是廣九鐵路的通車,加速了香港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歐洲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破壞的影響嚴重,整個工商業不振,香港商人利用這個時機,積極擴展遠東市場,香港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日軍1941年攻占香港后,香港改名為 “香島”,百業停頓,失業嚴重,整座城市瀕于毀滅。
2、戰后復元和轉口貿易恢復階段:(1946~1952年)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重大,對外貿易幾乎全部停頓,工業生產也告萎縮。但是,戰后數年間,香港就恢復了原來的轉口港地位,對外貿易額超過戰前最高水平。在外貿帶動下經濟得到全面恢復,1947年至1951年間每年平均增長35%;謴脱杆俚淖钪匾蚴窍愀蹖χ袊鴥鹊刭Q易額的激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急切需要加強對外經濟聯系,而英國也作出了明智的決策,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承認中國。香港企業家抓住這個機會,扮演了中外經濟聯系中介人的角色。在這一階段中,香港經濟結構仍同戰前一樣以轉口貿易為主,工業只略有起色,金融業也限于商業銀行的零星業務。這一時期香港充分利用優良港口、各種基礎設施以及國際貿易關系網,從轉口貿易和航運中獲利。
3、工業化階段:(1952~1970年)
朝鮮戰爭和對華禁運使香港經濟猝然陷入危機,轉口貿易一落千丈。對內地貿易額迅速下跌。受此打擊,金融、保險、航運等行業均告不景氣,工商企業紛紛倒閉,失業人數驟升,社會秩序不穩。香港人善于掌握機遇,調整策略,很快找到出路,轉入工業化階段。他們以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成衣等業為先驅,充分運用來自上海等內地城市的資金和人力,積極開拓歐美市場,在50年代短短的七八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廠和雇工數目分別增加了三倍和兩倍,新工業區在港、九紛紛興起。到50年代未,制造業產品出口在全港出口總值中的比重高達70%,這是香港從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城市的標志。工業化成功的背景,主要是戰后世界經濟局面的變化:西方主要工業國家著重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工業部門,這就為勞工成本較低的香港輕工業制品提供了廣闊市場;其次,中國政府對香港一直采取政治上穩定香港、經濟上支持香港的方針,也是其工業化成功的必要條件。
4、從工業化走向經濟多元化階段:(1971~1981年)
中國臺灣、韓國的出口額在70年代前期先后趕上香港。與此同時,發達工業國家有經濟衰退跡象,保護主義抬頭。在1973年石油危機沖擊下,香港經濟發生大波動,出口市場萎縮.1974年實質出口額減少7%。工廠開工不足,小廠更紛紛倒閉。1973年股票市場大瀉,跌去市值70%以上。香港因為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作用發揮得較充分,所以恢復較快。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經濟結構產生重大變化。首先是推行工業多元化,以生產高增值商品來應付歐美各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又以市場多元化來應付競爭對手的挑戰;然后實行經濟多元化,使整個經濟部門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以擴大香港經濟的基礎。70年代是香港金融業、旅游業及房地產業興起和迅速發展的時期,香港成為地區性的國際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