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顆鉆石》教學實錄
話題二:不寫小狗與過路人不行嗎?
話題三:不寫水罐的“變”不行嗎?
話題四:文章結尾不出現“七顆鉆石”不行嗎?)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選擇話題,然后結合文章的內容、結構、人物、情節來思考問題。
(生讀課文,思考)
(生分組活動,交流自己的見解)
(師組織全班的交流活動)
生1:我覺得不寫第一段不行,因為第一段說出了故事的原因,還突出了這罐水非常珍貴。
師:啊,你說到問題的邊邊上來了,還不確切,看看其他同學怎么說。
生2:我認為不寫第一段不行,因為第一段寫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還有故事的時間和起因。
師:對,“背景”這兩個字很重要,點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或者說設置了人物活動的場景。
生3:我也認為不寫第一段不行,因為它不僅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而且還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給別人喝作了鋪墊。
師:鋪墊,說得好啊。
師:老師給大家作的小結是什么呢?———介紹一種寫作知識:在我們記敘文里,或者在小說之類的文學作品中,為了更好地表現人物,往往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場景里,比如說“狂風暴雨”、“大雪紛飛”、“烈日似火”等等,這時候人物做事是不是困難了一些呢?所以,第一段的這種場景就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用一種文學的語言來說,就是———(板書:寫風寫雨,筆無虛設)
師:課文里寫的是“旱”,這一筆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當然是筆無虛設了。
師:再看話題二,不寫小狗與過路人不行嗎?
生4:我覺得不寫小狗與過路人是不行的。寫小狗和過路人,正是對小姑娘的側面描寫。
師:嗯,側面烘托。寫了小狗和過路人,就有了更多的形象,就能多側面地多角度地表現小姑娘的言行和心靈。
生5:我認為不寫小狗與過路人不行。假設列夫·托爾斯泰不寫小狗和過路人的話,光憑小姑娘給生病的母親打水的事,這樣就很單純。如果寫了小狗和過路人那就全面一些。
師:對,如果不寫的話內容就比較單薄,寫了就比較豐厚。
生6:如果不寫小狗和過路人的話,那個木頭的水罐就不可能變成銀的,再變成金的。
師:對,這樣寫就使故事更加曲折,使故事產生了波瀾。如果單純地寫給母親找水的話,這個故事稍微平淡一點。出現了小狗,使故事波折一下,然后又出現一個要水的人,故事又波折一下,這就叫做———(板書:一波三折,尺水興波)
師:有了波瀾,故事就有味道了。
師:接著來看話題三———不寫水罐的“變”不行嗎?
生7:我認為不行。因為課文先寫水罐變成銀的,然后變成金的,然后又跳出了七顆鉆石,我覺得這是一層一層地從側面突出小姑娘心靈的美好。
師:這是在烘托,同時點出了故事的發展。
生8:我認為不寫水罐的“變”是不行的。因為“水罐”是沒有生命的物體,連沒有生命的物體都被感動了,這就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