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故鄉的楊梅》教案
學習目的要求:
1.自學生字新詞,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感情。
2.揣摩作者是怎樣把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加以具體描述的。
3.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5.學習作者抓住特點仔細觀察,按一定的順序具體描述事物的寫作方法,用一兩段話寫一種家鄉的特產(水果或蔬菜)。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和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按照一定的順序,用具體的描述來表達思想感情的。
教學方法:
1.激勵自學,掌握生字新詞。
2.以段為訓練重點,架起認識、思維的框架。
3.把讀、品、議、談貫穿于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之中,步步滲透讀書方法。
4.再次點明文章的中心。
5.讀寫結合,一文一寫。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楊梅的產地很多,作者為什么在文題中強調“我愛故鄉的楊梅”呢?聽老師朗讀全文。
(滲透題目與課文的聯系。引導學生理解:“我愛故鄉的楊梅”,此題目及課文中的第1句話都強調了“故鄉”二字,其實就是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愛出產楊梅的故鄉。)
二、初知文章內容,給課文分段。
1.故鄉的楊梅樹是什么樣的?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得是楊梅樹?輕聲自由讀課文。
(課文的第2自然段寫得是楊梅樹)
2.課文的3至6自然段寫得是什么呢?輕聲讀。(因為三年級剛剛開始學習給課文分結構段,所以把寫楊梅果特點的4個自然段合并起來設問,意在滲透分段方法。)(通過反復地讀引導學生理解到:這四個自然段寫得都是楊梅果的特點。)
3.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分段時應該怎樣處理呢?(這一自然段既不是寫楊梅樹,也不是寫楊梅果,而是概括地講了作者的故鄉在哪里,愛出產楊梅的故鄉,分段時應該做為一個結構段。)
4.這篇課文正如你們理解的那樣,從結構上先概括地敘述,然后再分別敘述,這樣的文章結構叫什么式?(總分式)
三、細讀課文,概括段落大意(設置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考慮到,扎實地落實年級的訓練重點)。
1.默讀全文,概括地說一說這篇課文總地寫了什么,又分別描述了什么。(這篇課文先總地概括講了“我”愛出產楊梅的故鄉;然后以兩個結構段分別描述了楊梅樹的美麗;楊梅果的可愛。)
2.體會分段方法。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我們是怎樣給這篇課文分段的?(要求學生能體會到,是按著把總說的內容劃為一段,把分別敘述的內容——楊梅樹和楊梅果的特點各劃分為一段即可。)
四、檢查預習、自學生字新詞的情況。
1.指名讀下列字詞(邊板書邊讀,讓學生注意書寫筆順及字的結構)。
細雨如絲(sì) 貪婪(tánlàn) 吮(shǔn)吸
甘(gān)露 狹(xiá)長 觸(ch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