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狼和鹿》教學實錄與點評
師:你讀懂了什么?
生:森林的荒涼。
師:哪兒對你觸動最大?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
學生自由談。
出示③)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群眾中游蕩。
師:這句話你又讀懂了什么?
生:鹿群的危險與無奈,無處可逃,無法躲避。
師請學生讀好這句。
6、師:自由讀讀這三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三句話是有聯系的,狼、鹿、森林是相互制約的。正因為狼被槍殺了,所以森林被糟蹋了,鹿自身也死于疾病。
7、師:是啊,缺少了狼的蹤跡,引讀②、③兩句,是人們的槍聲打破了大森林的寧靜,引讀①句,所以,再引讀②、③兩句,僅僅兩個冬天,鹿就死去了
6萬只。到1942年,凱巴伯森林只剩下了8千只病鹿。
8、師:讀到這兒,相信你們對狼、鹿、森林、人類,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課前,老師指定你們每組擔任不同角色,現在,你最想擔任哪個角色,你最想對誰說些什么?請大家靜靜地思考片刻。
生1:我想擔任狼,我想對人類說:“人類啊人類,你們是多么愚蠢,你們看到了我們吃鹿,就以為我們罪大惡極,其實,我們也能保護森林啊。” 生2:我想做鹿,對人類說:“人類啊人類,你們以為消滅了狼就可以保護我們,你們真傻呀!”
[評點]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教師應充分理解、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閱讀感受和體驗。此教學環節中利用多媒體使美麗的森林得以再現,促使學生對課文第一、二、三小節的再次個性化的解讀、感悟。對三句話之間內在關系的探尋,充分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對話,一種具有生成性的對話。最后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和說話的對象,不僅和課前的游戲導入相互照應,又深化了學生的認識理解,給予學生思維的自由,表達的自由,心靈的自由,給予學生個性的尊重,“旁逸斜出”的寬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一篇文章多種感悟,才能百鳥朝鳳,各鳴佳音。
四、總結拓展,明白事理
師:同學們,我們從狼和鹿的故事中讀出了各自的感受,各自的體會,明白了許多道理。大自然,就是一張用生命編織的網,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植物都是網上的一個結,一根線,我們必須嚴守自然規律,去維護這生命之網,不再重復狼與鹿的悲劇。讓我們祈盼所有生命的永久和平。
[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