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的天空 教案(附教學隨筆)
2、找出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一抄。
3、把你心目中的拉薩介紹給同桌聽。
《拉薩的天空》教學隨筆
今天,我上了《拉薩的天空》第一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并在書上描紅三個相同結構的生字。為了使學生能在第一課時中對拉薩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我特地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圖片制成簡單的powerpoint課件。另外,我在備課時特地設計了一些學生的活動,希望借此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然而,我發現我在這課的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譬如在整體感知課文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兩次自讀,第一次要求學生大聲讀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則要求學生輕聲讀書,初步感受拉薩的天空的美,并將自己認為最美的自然段與同桌分享。這樣順勢以“老師沒有同桌,同學們做老師同桌,分享老師認為最美的自然段”為由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自以為這個設計是水到渠成,過渡相當自然的,但是后來發現自己對“讀通課文”這一目標沒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沒有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到底是怎么樣,學生的讀書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現在我們總說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率,看來課堂上任何一個目標都得扎扎實實地去完成。
另外,因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起段落,所以我將理解第一自然段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設想通過圖片資料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這一方式,使學生自主地理解語言文字。而在如何將語言文字化為學生腦海中的圖片這一問題上,我采取問題“你現在是拉薩旅游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詞語最能吸引你?”引導學生找出本段的關鍵詞句,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對拉薩天空的美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的朗讀也會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結束此節課后,我發現學生在這節課上的確是充分地讀了,但是讀書的效果并不很大,原因就在于我雖然把握住了本段的關鍵詞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沒有進一步深化,沒能有效地使用教學語言和教學資源(課件)使詞句的意思從學生口中說出,學生的腦海中雖然有湛藍透亮的天空畫面,但無法有更具體的感受,這樣一來,導致學生不能將文字語言有效地轉化成腦海中的畫面,進入課文的情境。因此,我覺得如何把握住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理解從而進入課文意境是我今天這一課給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后課堂上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一些疑惑,這節課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課文第一自然段,這是一個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口能表達能力的方式,我鼓勵學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可以用自己的話來介紹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課后想來:課本上的語言如此優美,不用課本上的語言而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遠了?可是,轉念一想:用書本上的話只能讓他以后會背這一段,會抄這一段,可是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不是能讓他以后會寫了嗎?事實上對于三年級學生,這樣的設計是否合理呢?還是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