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國標本教學設計)
(2)體會“終于”的用法:要經過一定的努力,到最后取得成功或勝利,用“終于”。不能突如其來地使用它。(板書:轉弱為強
滅掉)
5、漫談:學習了“臥薪嘗膽”這個故事,有什么收獲?
四、作業:
1、朗讀課文,注意課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讀法。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臥薪嘗膽”的意思。
3、練習講“臥薪嘗膽”的故事。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讀下面的詞語,注意帶點字的讀音。
夫人 只好 推磨 當奴仆 要求 夫差 一只 磨難 上當 總要
2、簡要說說“臣薪嘗膽”的意思。
二、練習講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
(1)吳越兩國都想征服對方(兩千多年前長江下游);
(2)會稽戰敗求和(越王表示愿當奴仆吳王答應勾踐要求);
(3)勾踐受盡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踐臥薪嘗膽(白天晚上睡在掛苦膽嘗);
(5)越國轉弱為強,滅掉吳國。
2、自由練習復述。3、指名復述,相機指點。
三、質疑問難
(1)“吳國的謀臣們紛紛要求滅掉越國,免除后患。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的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個自然段時講越國“出奇兵滅掉了吳國”,出的是什么奇兵?
對上述問題,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啟發學生課外讀《史記》(白話本),進一步了解“臥薪嘗膽”的詳細經過。
三、指導造句
1、找出課文中的原句:吳王不聽大家的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
2、理解“建議”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況下要用到“建議”?
4、練習口頭造句。
5、指名造句。
四、作業
1、用“建議”造句。
2、繼續練習講“臥薪嘗膽”的故事。
附板書: 12 臥薪嘗膽
戰勝
越王 臥薪嘗膽 吳王
轉弱為強
滅掉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設計理念: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讀”對于學生的意義和價值已被我們很多老師所認可,將它放置在了語文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語文課堂中,朗朗的讀書聲不僅是在訓練和發展學生的一種語文素養和技能,同時也是引領學生從語言文字中去發現去感悟得一個重要手段。我們學校也正是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并通過長期課堂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三讀”模式,即“讀通→讀懂→讀好”。
三年級的孩子可以說是語文閱讀的起步階段,低年級時他們主要學習和積累大量的漢字詞語,在此基礎上,三年級開始就憑借這孤立的漢字,詞語進入到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段、篇的學習。這中間的一個跨越,“朗讀”將成為一座最好的橋梁。“三讀式”的引進正符合他們的這種需要。然而一開始我們往往只把這“三讀式”作為老師課堂中的一個操作流程或者說是課堂組織的方向。至于學生他永遠都只是跟著老師在走,而我卻覺得這樣對待“三讀式”是片面的,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訓練發展學生讀書技能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形成一種自主,自能讀書的習慣。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良好的方法的,而“三讀”從另一角度講也正是一種讀書的好方法。這樣好的讀書方法如果能為學生所用,那我們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之一不就也達成了嗎?因此面對《臥薪嘗膽》這篇課文,教者正是從這一點考慮出發打破常規,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憑借教材引領學生掌握“三讀”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