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的天空》說課設計3篇
說課是反思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教師教學元認知能力的重要環節。此次說課可歸為課前說課,是對教學設計實施以后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預測。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我說的課題是“拉薩的天空”,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送審稿)第五冊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以清新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拉薩天空藍的特點。總課時安排為2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是一節精讀感悟課。
一、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需要
(1)學生起點分析
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就語文學習已有了這樣的知識能力的儲備: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學會了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起點不一樣,學習個性和風格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們去探索事物,而“拉薩”對于學生異是好奇向往的對象,由此學習關注程度值得期待。學生通過上網瀏覽、圖書閱讀搜集有關的拉薩資料,在第一課時交流相關信息,了解到拉薩位于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薩因日照時間長而成為日光城;他們知道了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始建,是舉行佛事慶典的場所,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象征;等等。這一切說明他們已經對拉薩有了初步整體的認識,具備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學習目標分析
a、知識和能力目標:在音樂、圖片及相關說明的幫助下,學生對拉薩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認識。
b、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以同桌議讀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體精讀、賞讀中積累語匯,獲得言語美感
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體驗與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2、教學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于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瑯瑯書聲。作為寫景美文,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拉薩對學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繪拉薩天空的詞語又是雋永深刻的。如何讓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理解課文語言中的意蘊和情感是本課的難點。
3、教學環境
從教室的選擇到師生關系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師的教學心理狀態,都是教學環境的組成部分。其中師生關系是教學環境中的一種重要的軟環境,所以教師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進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情境中。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有效地體驗與感悟。
二、教學策略分析
課前播放富有濃郁西藏風情的音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進入情境。讓學生觀看一組電子幻燈片,并配以詩化的語言加以說明,引領他們去簡單了解有關拉薩的地理、歷史及文化背景,喚起他們學習的情趣。
揭題后便是教師范讀課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緒狀態能感染學生,讓學生頓覺“拉薩的天空真藍、真美”讓他們帶著這樣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讓心靈與文字發生碰撞,并通過語言來抒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