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的天空》說課設計3篇
借助網絡的翅膀,《拉薩的天空》終于可以在更廣闊的教育文化空間放飛了。
教學目標、重難點說明
鑒以上認識我從三個維度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學會本課九個生字,理解生詞的意思。了解拉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過程、方法)在網絡環境下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2、(情感態度:)走進課文,走進拉薩,充分感受拉薩天空之藍、之美以及布達拉宮的雄偉、壯麗,產生對拉薩的這種圣潔的美的向往與追求。
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達到教學目標提出的充分感受到拉薩天空之藍、之美以及布達拉宮的雄偉、壯麗,激發起學生對拉薩的圣潔之美的向往與追求。
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以上認識,我設計了“課文賞讀--閱讀探究--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環節一(課文賞讀)
首先我以課文賞讀(網絡展示),帶領學生走進美麗的拉薩。在具有濃郁藏族風情的音樂渲染之下,在優美的拉薩自然風光中,教師深情并茂的朗讀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好似把他們帶到了美麗的拉薩,感受到那兒天空的湛藍、透亮。
經由這樣的情感鋪設,拉薩被抹上了一層美麗而又神秘的色彩,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進行閱讀探究。
環節二(閱讀探究)
這個版塊的學習我分為以下三個步驟:(一)賞圖片、(二)品文字、(三)頌拉薩
(一)賞圖片
首先我請學生瀏覽“圖片欣賞”網頁,這里有豐富的展現拉薩美麗自然風光的圖片(網絡展示)有展現一年四季布達拉宮上空的圖片,天空總是藍晶晶的,藍得那樣純凈,好似可以洗臉一般。有貼著白云映襯的湛藍的天空的圖片,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的圖片,還有充滿藏族風情的樂曲《青藏高原》(網絡展示)。在網絡的幫助下,精美的圖片,來自雪域高原空靈的音樂,把學生深深的震撼了,他們乘著網絡的翅膀可以盡情地欣賞、盡情地歌唱,陶醉在拉薩濃郁的民族風情里。
(二)品文字
接下來請學生圖文結合體會哪些語句體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特別是領會"拘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句話所體現的內涵。憑借網絡所呈現的圖文、音色、視頻等方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個性化的探究閱讀中。此時此刻,同學們仿佛真正來到了拉薩,感受“拘一捧藍天可以洗臉",感受一年四季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美好畫面……再一次地被拉薩的圣潔之美所震撼!
設想一下孩子們在這樣的網絡學習中,怎不會經歷一次愉快的拉薩之旅,怎不會深深地把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純凈銘刻于心呢?
(三)頌拉薩
通過賞圖片、品文字,孩子們的內心充滿了對拉薩的向往,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讀一讀,頌一頌,為符合孩子們的這一心理需求,我設置了讓他們邊欣賞美麗的圖片邊進行配樂朗讀的教學環節。可見,網絡對語文教學內容起到了相得益彰,錦上添花的作用。
環節三(升華情感)
這時,教師和孩子們共同沉浸在美麗的遐想之中,孩子們肯定對拉薩天空的純凈、透亮,對布達拉宮的雄偉、壯麗,對拉薩雪域的圣潔、美麗充滿了向往,他們多么想說一說呀。此時此刻,那么這些來自心靈的獨特體驗如何與同伴及時交流分享呢?在這里我借助于留言本這一網絡學習平臺,讓同學們在"小論壇"中發表自己的感想,并進行互相交流。這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功能建成的“交流平臺”讓每一個同學都有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大家交流的機會,真正寬容了差異,使師生、生生間的學習互動成為可能。同時,情感熏陶與語文實踐活動也就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