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的天空》說課設計3篇
接下來學生先畫出有關描寫天空藍的句子,仔細閱讀后與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體欣賞圖片,更好地理解課文描繪的意境,通過交流補充和朗讀感知語言,在讀中解疑,又在讀中獲得言語美感。這種美感包含在言語所指的內容上,即拉薩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還包含在言語的形式上。具體表現為課文遣詞造句在風格上有質樸的美,“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象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貫穿全文;在節奏上有整齊對仗的美,如“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明潔。”在手法上又用“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這湛藍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簾”勾勒出簡潔的美。
學生在反復吟讀,解疑中,借助形象發揮想象,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學生口念心誦,感受清新優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圖景,體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讀,期待學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課文的語言,也悅納這種語言,課文語言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共鳴。
最后欣賞一組不同時候的拉薩天空的圖片,讓學生得到完整的認識,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兒,我要珍惜保護她!”
三、結束語:
上這堂課有個美好的愿望: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不僅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還能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思維與情感的強烈震顫中體驗美!
[1] [2] [3] 下一頁
蘇教版第五冊第7課“拉薩的天空”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用清新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拉薩天空“藍”的特點。
一、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起點分析
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對于語文學習已有了一些知識能力的儲備:
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學會了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但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起點不一樣,學習個性和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2、合理利用背景資料,豐富課本資源
開學發新書時,我給我班孩子布置一個作業:自己回家讀讀語文書,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課文標上喜歡的記號,再多讀幾遍,評選自己最喜歡的課文。我會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豐富課本資源。
這一次評選,孩子們最喜歡的課文是《哪吒鬧海》,第二的是《三袋麥子》。第三的是《讓我們蕩起雙槳》、《臥薪嘗膽》和《第八次》。仔細看看這些課文內容,發現孩子們還是喜歡童話作品,對歷史英雄人物故事也喜歡,優美的散文也有喜好者。但是《拉薩的天空》這課基本上沒有一個孩子選。學生對于“拉薩”是陌生的,學生的學習關注程度值得期待,在課前布置學生瀏覽、搜集有關西藏的資料是很有必要的。通過交流相關信息,他們會了解到拉薩位于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薩因日照時間長而成為日光城;他們會知道拉薩的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始建,是舉行佛事慶典的場所,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