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臥薪嘗膽(課前思考和教學反思)
課后反思:
《臥薪嘗膽》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課文著重表現越王勵制圖強的精神。對于今天的孩子,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讓他們明白只有艱苦奮斗,發奮圖強,才能取得勝利,是很有必要的。
在第二課時的基礎上我又進行了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感情的方法很多。其中揣摩重點詞句是最好的途徑之一。片段中緊扣“整整”、“才”來感悟揣摩是可取的,也是實在的做法。特別是引導學生在讀文、比較、朗讀中感悟自己的理解,如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讓學生的語言得到發展。
課后反思:
《臥薪嘗膽》是蘇教版第五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著重表現越王勵志圖強的精神。
我在鉆研教材后,看了薛法根老師的課堂實錄,又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收到了實效。
1、第一課時學習中,向學生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了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斗爭的激烈與殘酷,及早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情景中。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2、課文的重點部分入手,達到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臥薪嘗膽》講的是一則歷史故事。我并沒有從故事的開端講起,而是用概述性的語言直接過渡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部分,讓學生觀察圖畫,讀課文,說說勾踐怎樣臥薪嘗膽?主要讓學生體會勾踐經受的苦難。然后,再提問:為什么要臥薪嘗膽?這樣自然就引出了故事的開端和發展。
3、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讀中感悟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句,并以問題的形式來指導學生讀書,注重課堂導語設計,努力做到“以情”。如引導學生體會勾踐報仇雪恨的決心,我采用了提問式導語:“勾踐是越國的大王,他為什么放著華麗舒適的皇宮不睡,放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不吃,而去睡柴草、嘗苦膽,折磨自己呢?”又如在了解了整個故事情節后,我帶領學生再次強化對課文第四自然段的理解,設計了這樣生動有感染力的導讀語:“真是讓人大吃一驚啊,當年是吳國的手下敗將,當年是吳王的奴仆,今天竟然突降奇兵,滅了吳國!小朋友們,這正因為勾踐二十多年來一直臥薪嘗膽,有著報仇雪恨的決心啊!讓我們含著對勾踐的敬佩之情,再回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這樣的指導,讓學生讀出了感情,有了感悟。
課后反思: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學習“建議”口頭造句是重點。教師考慮學生實際,設置合理的說話情景——扮演大臣和吳王,用“在朝庭上,謀臣紛紛建議( )”來說話。這里的說話造句是建立在對越王與吳王認識的基礎上的——吳王的驕傲和越王的求和這一人文的價值取向上的,是建立在對“建議”肯定的基礎上的,是比較適合學生合理想象與“扮演角色”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表達,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個性化,不僅學會用“建議”造句,而且對吳王的驕傲與越王的求和作深層次的猜測與預見。當然“建議”可以做名詞用,也可以作動詞用;可以放在句子中,也可以放在句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