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案例評析
《臥薪嘗膽》是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是一個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著重表現了越王勵志圖強的精神。以下是一位執教老師的教案,我選取了其中的幾個片段,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作出如下評析:
片段一:“奴”、“仆”、“舂”的教學
師:越王勾踐在兵敗會稽之后,到吳國做了奴仆。“奴仆”見過嗎?
生:見過。電視里那些服侍當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生:在王宮里的太監也是奴仆。
師:老師把他們畫出來。你可要仔細看喲!
師:(在黑板上畫“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師側身站著,低頭,俯身,雙手前伸交叉在胸前。)這是什么人哪?(生笑)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見了男人就要這樣,一副溫順的樣子。(再畫“奴”字的象形文字。)盡管女人已經很聽話,很溫順了,男人們還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這樣的女人就是“奴”!因此,“奴”在古代指女人。
師:(在黑板上畫“仆”字的象形文字。邊畫邊解說。)這是一個側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頭上戴了一個“羊”的標志,表示這是一個戰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邊還要插上幾根尾毛,讓他走在大街上。(邊說邊畫,眾大笑)如果是你,會覺得怎么樣?
生:只有動物才有尾巴,很難為情。
師:不把人當人!
生:我會覺得恥辱!
生:我感到是一種屈辱。
生:這是對人的侮辱!
師:(臉色凝重地)這樣的人就是“仆”!這個字就是“奴仆”的“仆”!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執教老師介紹了“奴”、“仆”、“舂”這三個象形字的來歷,用簡潔而富有說服力的語言使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了“奴仆”的含義,同時緊扣這個詞,讓學生想象越王在吳國的遭遇。在講課的過程中,這位老師把“欺辱、屈辱、恥辱、侮辱”等詞都放在一起,這幾個詞中都有個“辱”,讓學生加以積累。
片段二:對“舂米推磨”的理解
師:“舂米推磨”見過嗎?
生:沒見過。
(多媒體出示“舂米”和“推磨”的圖片)此處多媒體的運用,讓這些從沒干過農活的學生直觀的了解了什么是“舂米推磨”。
師:看圖,拿米放在里面磨,拿棒戳,就這是舂米。 再看這幅圖,這是一頭驢在推磨。干這個活很累,又很單調,所以一般就讓驢來拉。可是驢也不愿意,人們就用一塊黑布蒙住驢的眼睛,它才肯不停地走。這樣的活,吳王讓誰干?
生:勾踐夫婦。
讀到這里,老師有個問題:養馬駕車、舂米推磨這些事對于一般的百姓來說,是不是屈辱之事呢?
生:不是。
師:為什么對于勾踐來說就是“屈辱之事”?
生:因為勾踐是越國的國君,不應當干這些活。
生:勾踐代表越國,現在成了吳王的奴仆,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屈辱的。
生:吳王侮辱越王,就是侮辱越國。勾踐作為越國的國君,當然感到是一種恥辱了。
師:現在誰再來讀讀寫勾踐受盡屈辱的句子。
指名讀。
師:課文中其實還沒寫完越王受的屈辱,誰知道其他的事。誰在課外書上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