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第三單元教學指導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活動開展的重點是指導學生探索乘法的結合律,教材所呈現的探索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建立模型。教學時可以搭一個長方體(如果有條件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搭長方體),并讓學生估一估搭這個長方體用了幾個小正方體,隨后鼓勵學生驗證自己的估計是否正確。學生在驗證中,可能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但無論用什么方法計算,其結果都是一樣的。這時,應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結果是一樣的,這其中是否蘊含著某些規律。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些算式的特點,并舉例來驗證剛才的發現是否適合其他數據。由于有計算器的幫助,學生所舉例的數的范圍可以大一些,以便進一步說明這個規律的適用性。在每個學生舉例的基礎上,全班可以進行交流,從中發現乘法的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學生在學習本內容時,不必出現乘法結合律的文字性敘述,只要學生能理解字母表示的含義,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就可以了。
〖試一試〗
第1題
本題是應用乘法的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在指導時重點也應放在學生獨立嘗試上,經過學生自己的嘗試與交流,概括一些基本方法,但不需讓學生背誦這些方法。本題的目的是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探索活動,對于具體的簡便計算不必搞得十分復雜。
第2題
從二年級起,已多次向學生滲透了乘法交換律的思想,只不過沒有進行抽象的概括。因此,在學生掌握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可以把乘法交換律的概括過程作為一個練習,學生概括的過程可以按照前面的活動進行。
《探索與發現(三)(探索乘法分配律)》教學指導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的過程,發現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活動的探索過程與前面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建立模型。所以,教學的重點仍應放在探索過程的指導上。
在出示情境圖時,可以先讓學生估一估貼了多少塊瓷磚,然后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估計是否正確。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會發現不同方法的結果的一致性。那么這個發現是否適用于不同的數據呢,學生需要舉例來驗證。在驗證前,教師應指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只有這樣,學生的舉例才能符合要求。學生在獨立的舉例后,全班可以開展交流,交流可以分兩個層次:第一,交流學生的舉例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點。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
由于學生已經有了前面探索的基礎,所以在本活動中,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教師作必要的指導。
〖試一試〗
學生在運用乘法分配律時,其數據大小、步驟都不要過分復雜,能掌握教材中呈現的練習題就已達到教學目標。本題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獨立的練習,然后再展開交流。
〖練一練〗
第3題
這是一道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在計算中可以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本題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逐步呈現問題,以減輕學生解決問題的壓力。
第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放手讓學生進行練習,然后進行交流。第二個問題“付1500元夠嗎?”,除了可以先算出這些飲料的總價,然后再與1500元進行比較外,也可以用估計的方法。如每箱飲料看作是30元,50箱飲料也應是1500元,所以說1500元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