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討、設計歷程
1、通過具體實例的觀察,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
2、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會表述圖形旋轉的變化過程,并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0。
3、運用觀察、操作、歸納等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通過欣賞與操作由旋轉得來的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審美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可是,三稿上傳以后,教學目標的改動以及難度的降低,引起了老師們的異議:
“我是小李”老師說:
通讀教材、教參,與你的教材分析,很明確的重點是“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 ”這應該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性目標地體現。從整個教學設計中可見,學生只完成了“了解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
lwguo老師說:
對比高老師三稿和前兩稿的教學目標,你將“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度后的圖形”改為“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應該說難度降低了,這樣是不是就沒有了挑戰呢?我認為還是要讓學生在本節課中畫一畫,檢驗他們掌握的情況,這也是對學習過程的一個評價。
通過深思,我覺得這一目標內容應該適當地出現在本課中,若沒有的話,就顯得課堂沒有深度,于是,我又將四稿的教學目標制定為二稿的教學目標。加入這一環節,就要考慮其它內容的刪減,以保證有時間進行此項內容。又進行了一次試講,可還是沒有完成試一試的二題,因此,我又對教學內容的環節安排進行斟酌,考慮時間的合理分配,又借鑒了lwren老師的建議。
lwren老師說:
“試一試的二題”應該設計上,可以以作業紙的形式出現,只畫旋轉后的圖形,也能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
又經過一次試講,效果挺好,目標達成了。四稿上傳以后,目標沒有引起老師的異議,于是,我也認定了這個目標。
四、關于教學重難點
起初,我只是根據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和理解,制定了一稿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了解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0后的圖形。
2、確定旋轉時的中心點、方向和角度。
【教學難點】 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0后的圖形。
經過與同事們的交流和研討,又通過自己的思索,我認為重點和難點可以分開來敘述,于是,制定了二稿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1、了解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
2、確定旋轉時的中心點、方向和角度。
【教學難點】 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0后的圖形。
試講兩次之后,發現學生出現的困難是不能完整地敘述旋轉過程,又結合王曉玲老師的建議。
王曉玲老師說:
在學生敘述旋轉的過程時,這個過程在實施中應該是比較困難,所以在預設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問題,并給予充分的時間。
并且“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度后的圖形”這一難點沒有突破的機會,于是,我在三稿設計中將教學重難點改為:
【教學重點】
1、了解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會表述圖形旋轉的過程。
2、確定旋轉時的中心點、方向和角度。
【教學難點】 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0。
三稿試講之后,學生的表現比較好,可是,“我是小李”老師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