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討、設計歷程
經過試講,發現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當時,我將原因歸結為學生,因為不是自己的學生,肯定在教學過程中會耽誤時間,于是在二稿設計中,我仍然沒有改變,還是有老師提出寶貴的建議,如靈武ycj老師說:
這節課的容量好像有點大了。可以先只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描述旋轉的三要素,至于在方格紙上描,可以放在下一課。
于是,我嘗試了一下,在三稿設計中,將“試一試”的第二題即“畫一畫”去掉了,可是順德倫教小學老師又這樣說:
高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這樣多,全部學生是否能真正掌握?
我自己都不知所措了,可是通過試講,我發現仍然不是自己的學生,效果會很好,也許是前面的鋪墊較好,于是我決定在四稿中,將“試一試”第一題中去掉一道,將“試一試”的第二題仍然設計上,這樣更完整一些。正如lwren老師說:
看了高老師的教學設計第四稿,你將目標“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度后的圖形”又設計上了,“試一試的二題”應該設計上,可以以作業紙的形式出現,畫旋轉后的圖形,也能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
于是,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五稿設計中用作業紙出現,只考察學生畫旋轉后的圖形這一項技能。
(五)教學語言
在初稿設計中,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是經過仔細思考設計的,感覺已是很好了。因此,二稿對于語言方面沒有大的改變,可是老師們卻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小苗芽兒老師說:
請認真斟酌一下過渡語、評語。
寧夏剪子老師說:
如果在設計中能把老師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也加上,這個設計就會更好了!
于是,在三稿設計中,我認真斟酌過渡語和每一句評價語言,但沒有考慮到數學語言的專業性、嚴謹性。lihaiguo老師就給了我很好的建議:
判定旋轉的角度是用什么方法?
平移時,我們讓學生選擇一點,就能看出平移的距離。旋轉是不是選擇一條與中心點連接的線段,看旋轉前后這點線段之間的夾角呢?這樣是不是更好些。
我覺得很慚愧,一直都很要求完美,這一次,卻忽視了數學的本質,認真思考,借鑒經驗,在四稿、五稿設計中更注重數學的嚴謹性,因為只有教師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才能引導學生,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
(六)數學萬花筒
在初稿設計中,我只是想利用“數學萬花筒”來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于是將它放在練習題做完之后。這時,老師們提出了建議。
買琴老師說:
數學萬花筒此環節能否向前提一下,這是本人的拙見,不對之處共同商討!
于是,我重新思考了“數學萬花筒”的作用,在二稿設計中,我決定將它放在主題圖探究之后、練習題之前,可是,經過試講,感覺此位置也不好,因為感覺要結束此課了。正當我茫然之時,老師們給予了支援,如lwliu老師說:
高老師調整了數學萬花筒的內容,這樣也好,我建議你把數學萬花筒的圖案以課件演示,并演示每一個圖案的旋轉過程,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作、設計圖案的欲望。
又如胡月琴老師說:
數學萬花筒課件是否為動態的?如果是,那正是學生在欣賞中加深對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我也想將它做成動態的,可是自己的技術有限,只能欣賞圖片了,于是在三稿設計中,我還是將它放在了一稿的位置上,這時,又有老師提出寶貴建議,如“我是小李”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