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討、設計歷程
實踐者說:
在你的教學設計二(一)中你有兩點要思考,首先是用手勢表示風車轉動,只能說明方向,而凸顯不出旋轉中心點;是否可以將風車轉動與展示鐘面兩個活動結合,既能說明旋轉中心又能準確解釋旋轉角度與旋轉方向。
靈武yjc老師說:
我覺得可以直接拿風車做文章,例如:讓學生觀察風車的轉動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發現中心點和方向,然后再通過優美圖案的欣賞加以理解。
經過仔細思考,結合老師們的建議,我決定在三稿設計中,先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的三要素,即結合風車認識旋轉的中心點和方向,再由鐘表的旋轉認識旋轉的角度。可是,三稿這樣設計,學生表現較好,但還是存在不完整的現象。正如lihaiguo所說:
你說在第三稿,學生敘述時說不完整,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
1、沒有認真聽
2、為什么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學生真正理解了嗎?
lwyang老師也提出寶貴建議:
高老師在這個環節中設計得較好,能讓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感受旋轉的三要素,在這個環節中,還可以讓學生說說在旋轉時要注意什么,再次讓學生感受旋轉的三要素的作用。
想著大家的建議,我不知所措,這時,又有幾位老師指點迷津,讓我找到了一些出路。
lwyang老師說:
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才不會出現敘述不完整的現象,高老師可以結合后面的練習題進行強化,比如說第一道練習題,旋轉的中心點不同,旋轉后的圖形就會發生變化,所以說要確定準確的中心點。
lwguo老師說:
學生容易敘述不完整,也是因為敘述旋轉過程的語言很繞口,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學生理解三要素的重要性,教材中的練習題就設計得很好,第一題突出中心點的重要性,第二題突出角度的重要性,“試一試”的題中后兩道就突出方向的重要性。高老師可以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去體悟。
教材設計的練習題就是很好的資源,因此,我在四稿、五稿設計中就突出了這一點,讓學生明確地再次感受到旋轉三要素的重要性,避免了敘述不完整的現象,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探究主題圖的制作過程
關于主題圖的探究,在一稿中,我是想讓學生先自己嘗試旋轉圖形,并描下旋轉后的痕跡,很多學生不會轉,學生描圖形時,不會描而且費時間。我在想:這樣的讓學生直接去旋轉,妥當嗎?正如lihaiguo老師說:
我覺得在分析第一個大風車是怎么得來了,應該有一個預設。
實踐者說:
讓學生欣賞美麗圖案是否分為兩步,先呈現一幅美麗的圖案,再呈現由一個基本圖形通過幾次旋轉形成的圖案,激發學生研究它們的關系,從而揭示圖形旋轉的本質和特征,在此基礎上引出“基本圖形”的概念。
于是,借鑒他們的建議,我在三稿設計中,就將探究步驟進行改變,先讓學生觀察這個圖案,猜想它的制作過程,再觀察旋轉制作過程,然后進行獨立旋轉,驗證自己開始的猜想是否正確。可是,通過試講,發現學生沒有進行思考,就會照著課件的過程去旋轉。經過再三考慮,我在四稿、五稿設計時,又將這一步改為,先讓學生觀察、猜想制作過程,然后獨立嘗試形成圖案,最后再播放課件驗證自己方法。
(四)教學內容含量
一稿發出以后,有些老師就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過多提出的異議,正如lwyang所說:
高老師的教學設計流程很完美,可是,我覺得內容是否太多,一節課能完成嗎?因為我也上過這節課,感覺有點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