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四年級(第八冊)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 (3)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抽象數學模式。1.出示實物天平。(實物天平比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來模擬實驗。)2.兩個大蘋果和一個小西瓜,它們的重量我們還不知道,如果要分別放在兩個盤上,猜猜看,天平可能會哪邊重呢?(說明兩邊的重量可能有三種不同的關系。)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間的相等關系。3.一場籃球比賽,紅、藍兩隊打得還挺激烈的,你能來描述兩隊的情況嗎?用式子表示兩隊比分的關系。紅隊的教練啊也關注了這個情況,馬上叫了一次暫停,并作了戰術上的調整,一上場的一段時間里,只有紅隊連續得了χ分,請你猜一猜,兩隊的情況會怎樣呢?用式子來表示比分的三種關系。4.創設四個情景。(1)每個情景中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2)你能用關系式清晰地來描述嗎?
二、引導分類,概括方程概念。剛才我們對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200+200=400 18 < 23 18+χ<23 18+χ>23 18+χ=23280 > 100 120 < 4χ 25+χ=70 22y+720=10501.學生嘗試第一次分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1) 看是否是等式。(2) 看是否含有未知數。……2.學生嘗試第二次分類。得到四組不同的式子。3.描述每一組的特征。4.引導概括方程概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關系,體會方程本質。1.演示動態平衡。有等量關系,能用方程表示2.出示情景(沒有等量關系,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情景120元正好買2個玩具企鵝。(有等量關系,能用方程表示)3.通過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呢? 四、聯系實際,應用與拓展。1.周老師從無錫到徐州來上課。(1)線段圖。(2)我乘火車從無錫站開出,每小時行χ千米,7小時到達徐州站。無錫站到徐州站的鐵路長525千米。(3)到了徐州站,我買了3枝圓珠筆,每枝χ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圖。本屆奧運會上,中國臺北隊獲得了χ枚金牌,中國隊獲得了32枚,日本隊獲得y枚。男孩說:“中國臺北隊金牌數的16倍正好等于中國隊的金牌數!迸⒄f:“日本隊的金牌數等于中國臺北隊的8倍! 3.開放題。 小芳集郵共260張,小明集郵共300張。怎樣才能使兩人的集郵張數一樣多? (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的說明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概念的形成應具有更大的涵蓋面、影響力和遷移性,由此通過自我理解、生成、連接,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本課《方程的意義》的教學設計,基于對數學概念及概念教學的再把握,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有了比較大的變化。這是我們的嘗試,也是一種思考和探索。整體的把握:數學概念不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僅是靜態的,而且是動態的;不僅是學科的,而且是兒童的。所以對方程概念及其教學應從多個層面加以把握: 形式層面——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關系的一種)。這是一種靜態的結論。 發現層面——經歷方程模式的生成過程,它來源于現實又回到現實,尋找等量關系并用方程來表示。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直觀具體層面——舉出正例或反例。 直覺層面——一種數學的意識、一種方程的感覺。 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有力的認知結構(其中包含知識結構、方法結構和經驗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