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教學實錄與評析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53-54頁“方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理解方程的意義,會區分等式與方程。
2.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建構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生活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
3.培養動手操作、細心觀察的學習習慣,發展數學思考、語言描述、概括應用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師:我小時候喜歡玩一種游戲,相信你們也一定玩過。看--(課件演示兩學生玩蹺蹺板)
生:(興奮地說)蹺蹺板!
師:這個游戲里也含有數學問題。瞧!他倆為什么不玩了?
生1:一邊的學生太重,另一邊的學生太輕。
生2:兩邊的同學體重不一樣,不能正常玩。
師:如果讓你玩,你想怎么玩?為什么?
生:我會找一個和我體重一樣的同學玩,這樣蹺蹺板就會平衡,玩起來比較輕松。
師:這位同學用了“平衡”一詞,說明蹺蹺板兩邊的同學體重是一樣重,或者說兩邊的同學體重是相等的。(板書:平衡、相等)
師:受蹺蹺板平衡的啟發,人類很早就發明了稱物體質量的天平。(出示實物天平)
[評析:利用學生熟悉的游戲情景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誘導”出了“平衡”,為“等式”概念的引入做好鋪墊。]
二、操作天平,體驗“平衡”的意義
師:看!這就是一臺天平。科學課上見過吧。誰來說一說天平的使用方法呢?
生:一盤內放物品,另一盤放砝碼;當天平的指針指在中央時,表示天平平衡;放砝碼時要用鑷子……
師:你的介紹很詳細。這架天平太小,后面同學可能看不清楚,我們通過大屏幕看看怎樣正確使用天平!
(課件演示用天平稱杯子的質量,老師敘述:在天平的左盤內放所稱的杯子,右盤內放砝碼,不斷調整砝碼,使天平平衡。)
師:天平的指針指在中央,表示天平平衡了,也就是天平的左邊=右邊,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這個杯子的質量是100克。 (板書:1只杯子=100克)
師:為了幫助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進一步體會平衡的含義,下面我們要四人一組,用簡易天平稱物品的質量。要想更好地完成實踐活動,稱之前,一定要認真聽聽活動規則。(課件出示)
師:誰能用洪亮的聲音給大家讀一讀。
生:同學們好,現在我來說一下活動規則:
活動一:拿出一袋物品放入托盤,另一盤放入砝碼,調試至天平平衡,則稱出該物品的質量;
活動二:再放入另一袋物品一起稱,調試砝碼至天平平衡,再將稱得的結果填入記錄單。
最后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同學既抓緊時間又遵守規則。祝同學們活動順利!
師:老師再送給你們三個字:低、輕、靜。小組合作時聲音要低;放物品和砝碼時動作要輕;活動結束要靜。孩子們趕快行動吧!
(學生分小組動手操作,老師巡視參與指導,約5分鐘。)
[評析: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干什么,怎么做;“低、輕、靜”三個字即是對學生小組學習的要求,更是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學生基本行為習慣的培養。]
師:同學們在稱物品時分工明確,配合默契,說明大家會合作學習。現在請小組推薦代表,匯報你們的結果。
生1:我們小組在活動一中稱得:大米=20克;在活動二中稱得:20+黃豆=70克。(板書:20克+黃豆=70克)
師:看他們小組聽得多認真呀,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