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找規律(第1課時)
2、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節課充分體現了現實生活是數學源泉的這一教學理念。課堂上不僅呈現了例題中的童話場景、“想想做做”中的現實場景,還呈現了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際的生活場景。如:手掌、斑馬線、紅白相間的燭臺、黑黃相間的手鏈、一一間隔的門、窗、公園盆景的擺放、公園建筑、學校花壇等等。通過這些生活情景和現象的再現,學生倍感親切,樂意探索數學規律,同時也能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真正體驗到了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3、增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情感以及學習數學的態度。”
本節課采取了生活導入的方法。如:“跟我學的游戲”揭示生活中處處有規律;用磁片排一排、擺一擺揭示“一一間隔排列”的概念以及初步發現規律。在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時,再現了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際的生活場景。
當然,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的“放”,不夠徹底,教師還有點兒不放心,應讓眾多的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規律,只要意思說對了就行。看來還要培養學生“說”數學的本領。在實際應用規律時盡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夠,回答問題涉及學生的面不夠廣。
課前思考:
本節課邵老師在教研活動上已經上過,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充分的借鑒。
(1)運用游戲、擺畫片導入揭示擺放的事物都是有規律的,只有找到規律,按照規律才能做得又快有對。
(2)新授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樂園圖,觀察手帕、夾子;小兔、蘑菇;樹樁、蘑菇排列規律以及數量之間的關系,從中發現:兩件物體一個隔一個排列,兩端物體相同,兩端的物體個數比中間隔著的物體多一個。再通過試一試進行鞏固。
(3)練習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僅說出問題的答案而且,還要說出思考過程。
教后反思:
這節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十分活躍,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想,這應該是我在課堂教學時,始終牢牢的抓住讓學生在找規律的游戲中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我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游戲活動開始,讓學生從尋找手指數和空擋數簡單的游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接下來在認識美國國旗的游戲中,解決了“什么是間隔排列?”“是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分解了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創設了尋找和小兔子一起玩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看課文提供的掛圖時,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要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通過對掛圖的觀察、比較、分析,再次經歷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排列特點及個數關系的探究過程后,組織學生創造類似的規律。課本上安排的是擺小棒和小圓片,因為這學期學生沒有這樣的學具,我索性安排學生根據規律自由創造。從而讓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為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