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運算律教案
第60頁第3題是兩個三位數相加,其中一個加數接近整百數。如果把這個接近整百數的三位數分解成“幾百加幾”,原題就從兩個數相加變成三個數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結合律簡便運算。類似的還有兩個兩位數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個乘數分解成兩個一位數相乘,就可以應用乘法結合律使原來不容易口算的題變成容易口算的題。這些技巧都是靈活應用運算律的表現,也是學生充分體驗的結果。
教材里還安排了一些實際問題,如第60頁第4、5兩題、第63頁第10題等,這些題都可以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設計這些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體驗簡便運算不只是數學技能,也能簡便地解決實際問題。
體驗是學習者的心理行為,外界只能為學習者提供體驗的條件,不能代替學習者進行體驗。體驗既能對數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能產生情感表現。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應用運算律是教材的編寫理念,教材為學生預留了許多體驗的機會,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把學生的體驗落到實處,讓體驗產生效果。
四
單元目標達成分析
課題: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第1 課時時間: 年 月 日
教學目標:1、學生在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感受到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探索了解運算律,能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 學生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符號感。 3、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習慣。 學情分析: 重點與難點:重點: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運算律的發展過程,理解不同運算間的相等關系,發現規律,概括規律。 難點:概括加法的運算律,嘗試用字母表示 課前準備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及達成情況
一、師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換律 出示例題情境圖從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出示問題:跳繩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 17+28=45(人)這兩個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說明:這兩個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繩的有多少人,結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號連接. 28+17=17+28 其他的數相加,也能寫成這樣的形式嗎?兩個加數相加時會有什么規律呢?獨立思考 小組討論能用簡單的辦法表示這些等式嗎?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小結并板書字母表達式 a+b=b+a △+○=○+△…… 說明這個規律叫“加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就是 參加跳繩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踢毽子的有23人獨立列式解答交流(都表示跳繩的人數)相加的數一樣,位置不同,結果相同依次板書 共同檢驗是否正確各自寫出一些等式交流等式及寫的方法組織交流,板書學生的不同形式嘗試用符號或字母表示互相交流 通過結合實際生活情境體驗加法交換律的合理性。并能通過舉例解釋加法交換律的正確性、合理性。 二、學法遷移,探索加法結合律三、鞏固內化,拓展應用四、評價鼓勵,全課總結五、布置作業 a+b=b+a 指出:我們學過的用交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來驗算加法,就是應用了加法交換律。出示問題: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28+17)+23 28+(17+23)比較這兩個算式,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它們的結果怎樣?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其他的三個數相加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呢?出示練習題(可用書中的習題)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的發現?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怎樣寫?指出:這個規律叫“加法結合律”,字母表示就是 (a+b)+c=a+(b+c) 教師出示a+b=b+a a+b+c=a+c+b (a+b)+c=a+(b+c) a+b+c+d=a+c+b+d a+b+c+d=a+b+(c+d) 想想做做第1---5題想想做做第3題 立列式計算交流算法交流:數沒變,運算順序變了結果相同 可以用“+”連接 新課標第一網 獨立完成計算并填符號交流練習情況互相補充交流 (a+b)+c=a+(b+c) 學生判斷在較復雜加法計算中運用了哪些運算規律。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體驗加法結合律的合理性。 課題: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第2 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