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課堂實錄
2、本課也象《爬山虎的腳》那樣以說明爬山虎為主的嗎?(寫人記事為主)這篇課文寫的也是關于成長的故事(副板書 成長)。
【明確單元訓練重點,為第二課時學習打基礎】
二、檢查預習情況
師:我們先學習課文前五個自然段。請這一行的五名同學讀課文。他們讀錯了,自己又沒有發現,大家可以隨時說出來幫助他們糾正。
【學生初讀課文,難免出現錯誤。出現錯誤,有時能發現,自己改過來。有時沒注意到自己讀錯,這時,大家一起說出來,提醒他(她)改正,既有利于讀的同學糾錯,也有利于促使聽讀的同學集中注意聽讀。】
生1:1963年,我上初三,寫了一篇作文叫《一張畫像》,經我的語文老師推薦(jiàn),在北京市少年兒童征文比賽中獲了獎。
師:課文中“我”指誰?
生:作者。
師:作者名字——
生:肖復興。
師:對,作者是肖復興(板書 肖復興)這篇文章是他1992年寫的(副板書 1992)是為了紀念、懷念葉圣陶先生而作。寫的是1963年的事情(副板書 1963)接著讀。
生2:一天,語文老師拿著一個厚厚的大本子對我說:“你的作文要印成書了,你知道是誰替你修改的嗎?”我睜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葉圣陶先生!”老師將那大本子遞給我,又說:“你看看葉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細,你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師:課文與葉圣陶有關(板書 葉圣陶 出示有關葉老1963年時的資料 1963的葉圣陶:年齡 70歲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1963年給我修改作文時葉老已70歲了,是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我們手中用的教材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封面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字樣。這段還有一個詞“莫名其妙”,“莫”是什么意思?
生:不。
師:“名”呢?
生:說。
生:說出。
師:“其”呢?
生:它
生:他的。
師:“妙”呢?
生:奧妙,道理。
師:“莫名其妙”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懂得了。接著讀。
生3:我打開本子一看,里面有這次征文比賽獲獎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師:“曲線”的“曲”讀“qū”,讀的很好。“曲”還有一個音是——生(齊):“qǔ”。
師:組個詞。
生:彎曲。
師:讀——
生:彎曲(qū)
師:用“曲”(qǔ)組詞
生:歌曲。
師:“曲線”的反義詞是——
生:直線。
師:繼續讀。
生4:回到家,我仔細看了幾遍葉老先生對我作文的修改。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準確性。類似這樣的修改很多,長句斷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處,我記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刪(shān)掉原句中“包”這個動詞(cí),使得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而且“書皮”改成“包書紙”更確切,因為書皮可以認為是書的封面。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生5:葉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寫了一則簡短的評語:“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事實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xiāo)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這則短短的評語,樹立了我寫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