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的樹》(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指名回答后,教師相機板書并解說
師:融,與隔相近,從鬲,古代似鍋的炊具,食物煮熟打開鍋后蒸氣升騰,但很快又融入空氣中不見了,意為融化,與“隔”相近,順口溜:隔開不見耳朵,不料與蟲結合,好似天衣無縫,美得不分你我。書寫融、下面我給大家猜個字謎,出示:北風將起稻禾熟,揮刀收割汗如雨,今年莊稼長得好,不僅夠吃還有余。剩:形聲字,也可析解為:用“刀”割“禾”,還剩下“北”邊一小塊。我們可用一個謎來幫助記憶:師小結:漢字就是這樣有趣,每個漢字都像一首詩,每首詩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字理讓學生把字記得更牢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指導書寫“融 剩”兩個字
(接著學生用課堂練習本書寫你認為自己最難寫好的字,寫完后與同桌交流寫字體會,并給同桌提個醒:寫這個字時你可要注意…………)
3、想想這些生字還能組成什么詞語呢?(開火車說)
表揚:生字學得不錯,音讀準了,還擴了不少詞呢。
[設計意圖]: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指導書寫是第一課時的一個教學要點。在讀音方面,力圖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調動學生全員參與;在字形方面,通過形象生動地講析字理,讓學生“析形索義,因義記形”一字一法,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全員參與,主動參與,讓學生充分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凸顯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4、剛才我發現同學們劃了一些長句子、難讀的句子,現在能讀好了嗎?
(請2――3個學生讀句子)
過渡:看,只要多讀幾遍,長句子、難讀的句子都能讀好。你們真能干。
師:親愛的同學們,我們把字讀準了,長句和難讀的句子又讀順了,相信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更流暢。誰愿意讀給大家聽。(一組開火車讀,每人讀2個自然段)
師:通過多次地朗讀課文,誰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呢?
指名回答。如果學生答得不夠好,語句不簡潔,教師可再進行以下教學環節:
師: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想,老師這有一段話,它把文章的主要內容串起來了,但它有好幾處是空著的,你看該填些什么進去?
出示:
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
鳥兒將要飛回南方時,答應( )。可是第二天春天,鳥兒從南方飛回來卻發現( )。它四處尋訪,它問了( )、( )、( ),最后找到了( )。于是,鳥兒( )。
師:同桌合作議一議,然后指名回答。最后齊讀填空。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然后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地概括出來。引領學生在文本走幾個來回,從整體的感知到細細的品位,采用這種填空式的完成練習,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體現了由扶到放、由易到難的教學規律,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指導思想。
三、整體感知課文,抓住重點詞、句子品析、品讀體會情感
師:課文寫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那么,課文當中幾次寫到了鳥唱歌給它的朋友聽?
生:(兩次,請把話說完整)
師:第一次在哪寫到了呢?誰來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