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案
生2:我從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這句話知道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黃河在近2000年音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師:這句話我們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呢?
生1:用痛心的語氣來讀。 生2:用痛惜的語氣來讀。
師:好!那我們就用疼心、痛惜的語氣來讀一讀這一句話。 生:齊讀“黃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難”這句話。
師:好!除了課文中介紹的這些之外,你還能不能從資料中知道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中國的河流》這本書里找到的:1993年黃河發大水,下游決口漫堤72處,使河北、山東、河南三省67個縣愛災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364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18000多人被奪去了生命。這說明了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黃河資源網》上找到的:1935年,鄭州花園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東鄄城董莊決口,魯蘇27個縣被淹,341萬人受災,更為駭人聽聞的是1938年,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軍西進,扒開鄭州花園口大堤、豫、皖、蘇3省44個縣被淹,1250萬人受災,死亡89萬人。所以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中國的河流》文本書中找到的:黃河流域也是中國旱災量嚴重的地區之一。從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間,有歷史記載的旱災有1070次。僅在清朝統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幾乎年年有旱災。1976~1879年晉、冀、魯、豫4省連續大旱,死亡1300多萬人。所以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3、師:是啊,同學們,我們的黃河變了,無數次的洪澇災害、旱災已經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我們的母親河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板書:禍河)那么她又是怎樣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中華民族的憂患的呢?她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板書: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來交流討論第三個問題的學習情況。(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從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黃河變成禍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生讀第五自然段)。
師:作者在介紹黃河泥沙多的時候運用了什么樣的說明方法?
生:我認為作者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師:作者列舉了哪些數字?
生:68倍、16億噸、12億噸、4億噸、3 -4米 、10以上。
師:列舉了這些數字有什么好處?
生:有力地說明了黃河泥沙多。
生:有充足的理由說明了黃河泥沙多。
師:作者用列舉數字的說明方法告訴了我們,黃河變成禍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還能不能從手頭上的資料中找出黃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1:我的這個資料是從《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中找到的:“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560多億立方米,只相當于長江年徑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輸沙量卻高達160億噸,接受于長江多年平均輸沙量的4倍,因此成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如果把16億噸沙堆成高寬各 1米 的土堤,可繞地球赤道27周。”這說明黃河的泥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