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精讀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緬懷父親——一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國孩子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維護和平,制止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父親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文章情感強烈,語言樸實,讀之催人淚下。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著重體現了一下三點:
1、反復誦讀
讓孩子在多次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情感,滲透思想教育。
2、悉心揣摩
通過多揣摩,讓孩子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的可貴。
3、適當補充
適時補充實例,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從而讓學生緬懷那些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英勇獻身的英雄們,引導學生放眼世界,關注國際局勢,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學情分析 :學習者特征分析:四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初步學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備了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但生活在和平年代,對戰爭缺少感性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生字詞,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利用網絡搜集、處理信息。
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品味課文,讀中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的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摯感情。
教具準備:圖片、地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課件:美好生活片斷,指名學生交流感受(鳥語花香、陽光明媚、無憂無慮……使學生感受和平的愉悅)
師: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快樂!但戰爭年代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接下來引導學生感受戰爭的痛楚。學生瀏覽有關戰爭圖片或視頻,然后說感受。
師:是啊,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無情的。它使人們流離失所,飽受煎熬,戰爭使人們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幸福和快樂!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吧!
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借助課件創設情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的感受具體化、形象化、深刻化。和平的美好與戰爭的慘烈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產生對戰爭的痛恨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自主感悟
在本環節中,①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②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初步解決疑難問題。
學生質疑:例如聯合國指什么、什么是維和部隊……
【設計意圖】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公民應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設計質疑問難這一環節,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
師: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什么人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小作者的內心世界吧!請同學們讀課文2~5自然段,思考(出示課件):
雷利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把描寫父親的句子勾畫出來,選擇一處你最感動的地方,寫上批注,寫好了在組內討論,交流。
(1)自主學習,寫批注。
學生批注1:從“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中看出父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