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幣》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路:
1、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了解人物,引導學生通過三次的不同事件反應對比質疑分析,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2、指導學生質疑:父親為什么這樣做?分析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是想讓兒子知道,金錢是辛勤勞動,甚至流血流汗換來的,要知道珍惜。
3、拓展延伸,讓學生切合自身的實際談生活中如何體諒父母的辛勞,做父母的好孩子,在領悟及情感的升華中分角色朗讀課文,感悟真情。
二、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感悟老人這么做的目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感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金錢是辛勤勞動,甚至流血流汗換來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四、教具準備: 小黑板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進入故事情境
這節課上一節語文課,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齊讀課題
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由一枚金幣我們認識了兩個主要人物,還記得他們是誰嗎?(板書:父親、兒子)一個勤勞儉樸的父親卻把兒子給他的金幣扔進了火爐里,這是為什么呢?這節課讓我們深入學習課文,共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體會人物情感
師:讀懂人物,首先要讀懂文章。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體會父親和兒子都是怎樣的人?
1、先體會父親的勤勞儉樸,兒子的懶惰花錢如流水
(學生自由談,重點討論兒子懶到什么程度)
師: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可這位父親卻有這么一個不掙錢,卻花錢如流水的無用的兒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你能通過朗讀把老人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現出來嗎?
2、父親還是個怎樣的人?從哪體會出來的?讀父子倆三次對話的部分,思考父親面對兒子給他的三枚金幣是怎么做的,兒子有什么表現?邊讀邊畫,然后和同桌說一說。
(生匯報,師板書)
3、觀察父親的做法和兒子的表現,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可能會問:
(1)為什么前兩次兒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卻“受不了”了?
(2)父親為什么要把金幣扔進火爐里?
(3)前兩次父親怎么知道那錢不是兒子掙的?
確定第一問為研讀重點,朗讀討論,前兩次兒子為什么笑了。
4、分角色朗讀前兩次對話。
指導朗讀,引導讀出母親對兒子的溺愛與縱容,讀出父親的失望與痛苦。
第二次對話中,抓住“筋疲力盡”、“滿頭大汗”,讀好兒子騙父親的話,
5、對比閱讀第三次對話,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1)指名朗讀。
(2)評價,重點評兒子的話讀得怎么樣。
(3)創設情境:要想讀好兒子的話,就要像演員一樣去體驗生活。第三次這枚金幣是怎么掙來的?學生默讀這部分,勾畫出重點詞、句交流。
說說兒子為掙這枚金幣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勞動;抓住“苦差使”、“當牛當馬”、“干了整整一個星期”來體會勞動的辛苦。最后歸納出這枚金幣是辛勤勞動、流血流汗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