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理解及相關教學建議
小學語文第八冊教材理解及相關教學建議
第一單元
共選編4篇課文,其中兩篇是詩歌,現代詩歌和古詩各占一篇;還有兩篇,一篇是敘事寫人的文章,一篇是寫景抒情的文章。它們都與“春天”有關。
《走,我們去植樹》用孩子的口吻,生動地描述了少先隊員們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并展現了植樹造林給人們、祖國、大自然的帶來的變化和好處,號召大家投入到綠化祖國的行列中來。首尾呼應、講究形象是這首詩歌的特點。
講讀中要引導學生理解每一節詩歌的大意,注重朗讀的訓練,在讀中理解和體會植樹的意義,以及少先隊員們植樹的快樂。要加強詩歌的情境教學,避免上成關于植樹的常識課。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后兩次向孩子問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并且鄭重記下的故事,贊揚了他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茍的研究精神、平易近人的處世原則。
課文的三段之間是典型的分總關系,有別于以往的段落結構,可以據此進行“篇”的訓練,又可以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
寫人文章的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梗概,把握情節,其次,要讓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抓住關鍵語句,細細品味人物的品質。就課文而言,那就是竺爺爺和孩子的兩次對話。竺爺爺對話時的神態尤其要注意,要出示有關句子,讓學生去品味。最后的總結側重于科學態度和研究精神的提升,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滲透其它方面的教育。
《燕子》這是一篇頌春的文章。在作者筆下,燕子是那么的活潑機靈,春天是那么的爛漫無比!這一切都源于作者對燕子,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
在教學中,不光要讓學生理解每一小節寫了什么,還要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么寫的,要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材料,讓學生感悟燕子的動靜之美,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傳神的描寫之妙;還要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從而明白燕子與春天兩者之間的關系,體會字里行間那份濃濃的春情。
《古詩兩首》這兩首古詩都是通過對春天優美景色的描繪,來表達作者獨特感受的。
《江南春》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著名的寫景詩。前兩句寫江南秀美的春景,第一句自然景觀,第二句是生活場景。從觀察的角度來看,詩人的視野之大謂之“千里”,所以說這兩句是對江南春景的整體概括。后兩句詩人寓情于景,既抓住江南煙雨和南朝寺院的特點,又借古諷今,真是一舉兩得。寫景詩如此高的意境并不多見,難怪人們稱其為“小李杜”。
《春日偶成》全詩的詩眼是“樂”。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樂”?“云淡風輕”春天的景色使人平生一份輕松;“傍”、“隨”、“過”三個連續的動作,表明詩人郊游時愉悅的心情。此時,“我”“樂呵呵”地在想些什么?一個年老之人不服老,怡然自得,熱愛春天的感情躍然紙上。
第二單元
共3篇課文,兩篇敘事明理的文章,一篇介紹說明的文章。它們都與“創新”有關,《蘋果里的五角星》是講日常生活中的創新,《最佳路徑》是運用創新方法獲得成功的有名事例,《人類的“老師”》介紹了仿生學中眾多的創造發明。
《蘋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講鄰居家的小男孩向“我”顯示在幼兒園學會的新本領,攔腰橫切蘋果,讓“我”看到了里面隱藏著的“五角星”,從而揭示了“往小處說,創造力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