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
③你們能通過朗讀把竺爺爺的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表現來出來?自己先練著讀讀,誰想讀?(指名讀)還有誰能讀好這段?(指名)我們一起讀這段話,感受竺爺爺得到準確時間后的激動心情,感受他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齊讀)
過渡:竺爺爺對科學研究長年不懈,精確、細致的觀察,這正如竺爺爺曾不止一次說過:“……”(引讀)
(四)總結全文
同學們,竺爺爺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我們應該把這種精神用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
(五)作業
這一堂課就到這兒結束,結束課后請同學們搜集有關竺爺爺的故事,下一堂課交流。
氣象學
研究大氣中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氣象學的研究領域很廣,研究方法的差異很大氣象學分成許多分支學科:大氣物理學、天氣學、動力氣象學、氣候學等等隨著生產的發展,氣象學的應用日益廣泛,又相繼出現海洋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污染氣象學等應用學科現代科學技術在氣象學領域的應用,又有新的分支學科出現,如雷達氣象學、衛星氣象學、宇宙氣象學等氣象學是一門和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涉及許多學科的應用科學幾千年前,人們對大氣現象已有記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氣象觀測儀器的發明、探測手段、通信裝備及計算工具的發展,人類對大氣現象探索的擴大及加深,使之逐步發展為科學的氣象學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新成果在氣象科學領域廣泛應用,使氣象科學進入嶄新時期如電子技術的引進,使大氣探測走向自動化、遙感化、系統化;天氣雷達的出現使氣象工作者能監測、追蹤強風暴的移動和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數值預報變為現實,使天氣預報走向客觀化、定量化;氣象衛星的應用,填補了沙漠、高原、海洋等地區的氣象資料;空間技術的發展,使大氣的研究向宇宙空間擴展,人類可從外層空間俯瞰地球大氣等等當前,隨著信息科學的發展,世界正面臨以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及海洋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必將促進氣象科學的飛速發展
竺可楨的自然日記
“3月12日,氣溫最高5℃,最低零下7℃,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云北海冰融”他進公園,不是像一般人那樣為了游覽,而是為了對公園里山水、花草等進行觀察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開始融化,哪天桃花開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飛舞,哪天布谷鳥初次鳴叫……幾十年對大自然的觀察,練就了竺可楨一雙敏銳的眼睛他能從千樹萬枝中發現長出的第一片綠葉,從喧鬧的城市噪音中聽出第一聲蛙鳴,透過空中密如蛛網的電線看到第一只燕子,從春風中辨認出第一絲柳絮……他把看到的都記錄在大自然日記里: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樹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見”
“5月1日,柳絮飛”
“5月23日,布谷鳥初鳴”
觀察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現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飛鳥來,都是物候學的信號,它們同氣候的變化關系十分密切弄清楚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和活動規律對氣候的反應,可以用來預測農時,指導農業生產,還可供預報天氣時參考竺可楨就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堅持在北海公園觀察了23個年頭,從而繪制出一幅十分珍貴的北京春季物候現象變化曲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