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冀教版)
學生齊讀課題。
2.引導學生看到題目思考“想知道什么?”
學生對課題質(zhì)疑: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用途?為什么作者不寫“爬山虎”卻以“爬山虎的腳”為題?
教師導入:同學們有這么多的問題想知道,我們通過學習課文就可以找到答案。我們馬上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方式解決。
課件出示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檢查學習情況。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均勻”可以利用圖片進行理解。
如:“漾”來形容蕩起水波,而課文恰恰是把滿墻的葉子比作綠色的海洋,微風拂過“漾”起波紋就再恰當不過了。
對于其他詞語可以師生共同解決。
4.教師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內(nèi)容?(圍繞爬山虎寫了它的葉子和腳)
三、讀中感悟、深入品味。
1.自讀第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有哪些特點?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知道的?課件出示爬山虎葉子的三種美
葉子的特點:
(1)色美,綠。從“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和“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知道爬山虎的葉子突出的特點是綠,但也經(jīng)歷了有紅到綠的變化。
(2)形美,整齊均勻。從“一順兒……沒有……也不留一點空隙”說明爬山虎葉尖朝下,鋪得均勻長得茂密。
(3)動態(tài)美。“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這樣美的葉子的背后,是爬山虎的腳頑強地支撐,才使它舒枝展葉,任意吸吮著陽光,顯出這般的勃勃生機!
2.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3.小結(jié):葉圣陶爺爺,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葉子描寫的這么美,是因為他注意觀察,又抓住了葉子的特點來描寫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它圍繞爬山虎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主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指名讀關(guān)于爬山虎顏色美、形美和動態(tài)美的句子。
3.教師導入: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爬滿墻,鋪得那么美,這和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課文的重點——爬山虎的腳。
二、品讀課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1.默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腳的生長部位、形狀、顏色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品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課件出示讀文要求
學生讀課文,要求一邊讀、一邊找出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讀一讀,說一說。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
(1)讀課文,找出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勾畫下來,再讀一讀,說一說。
位置:長在莖上。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嫩紅的。
(2)指導讀“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一個比喻句,將每根細絲比喻成蝸牛的觸角,形象逼真。
3.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1)課件出示思考: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用“▲”畫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的詞語。
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勾畫出描寫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觸、變、巴、拉、緊貼”等一系列動詞,然后借助課件,演示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