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七單元
〔寫作特點〕
1.抓關聯點以事喻理。
本文寫“我”在登泰山時看到的挑山工的樣子及登山的情形。作者寫這件事的目的不在于讓讀者了解挑山工,而在于通過這件事,說明人生的深刻哲理。開頭,先展示對挑山工的不解,引出對挑山工的觀察。中間詳細寫挑山工登山的特點,把哲理滲透于特點之中。最后點化挑山工登山體現的哲理的內涵。作者并非生拉硬扯地說理,這些道理是構建于挑山工“特點”與“哲理”之間內在聯系上。比如,挑山工有明確任務,干事業要有明確目標;挑山工步步踩實,干事業要踏踏踏實實;挑山工一個勁兒往前走,干事業要堅韌不拔,永不停歇。它們之間都有相似點,即關聯點,作者正是抓住這些關聯點實現借事喻理的。
2.意味深長的結尾。
結尾寫作者畫畫兒、掛畫,很有情味,也展現作者的理性思考。本意是說挑山工的精神應銘刻在心,永遠成為前進動力,但作者卻不直白地說這些話,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凝聚于一幅畫中,這么寫使文章含蓄、雋永、情意悠長,增加了文章藝術感染力與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從“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極頂”的行動中,學習挑山工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學習挑山工向著目標奮力攀登的精神。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3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板書課題,讀題。了解挑山工的有關情況。
⑴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①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②讀后談話。教師了解學生自讀自悟的情況,啟發學生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指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⑵細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這篇課文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⑶精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①讀。指名再讀課文,檢查學生讀的情況,師生共同評議。
②畫。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③指導讀書方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
a.理解“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線”這一部分。
先指明讀有關句子,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變話為畫,畫出折尺形路線圖,從挑山工走的路線中感受文字的內涵的力量。從而明確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線的原因,啟發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路程長,但他們走的速度并不慢。
b.用課件出示挑山工說的話,指導學生仔細品味。
先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段話,讀完后,教師可先讓學生認真想一想,讀懂了什么,然后再請一位學生和全班同學介紹一下能讀懂的內容。
再指導朗讀,在讀中感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感悟挑山工說的話,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挑山工的話。
c.讓學生畫出描寫挑山工和游人的句子后, 在讀中悟,悟中讀;再讀課文,進行分角色朗讀的訓練;體會課文中的語句,發現挑山工與游人登山過程中的不同。從發現中引發疑問:造成這種與常理正好相反的結果,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挑山工具有目標專一,腳踏實地,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