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七單元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兩座大山擋住了村人的出路。這是移山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寫愚公召集家人商議移山大計。這是移山的準(zhǔn)備。
第三部分(第7~13自然段),寫愚公率領(lǐng)家人緊張地移山。這是移山的過程,是本文的主體部分。對移山這件事,人們的態(tài)度有兩種,有人趕來幫忙,智叟卻嘲笑、吹冷風(fēng)。愚公排除干擾,仍堅定地移山不止。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寫玉皇大帝感動了,派大力神把山背走了。這是寫移山的成功。
〔語意理解〕
“有一位叫愚公的90歲的老人,住在太行山、王屋山山腳下。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們村的出路,給他們的生活、勞動帶來了很多困難。”
這是本文的第1段,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愚公”是本文的主人公,和下文的“智叟”都是虛擬的人物。“愚”,愚笨,傻的意思。“公”是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愚公”,字面意思指愚蠢的老頭兒。“智”,智慧,聰明。“叟”,年老的男人。“智叟”,字面意思指聰明的老頭兒。句中用“90歲”一詞,強調(diào)愚公年事極高。古人認(rèn)為,70歲為“古稀之年”,90歲則更為高齡,肯定體力不佳,然而卻豪邁地主張移山,更顯愚公理想之偉大,氣魄之雄壯。一般地說,年高者考慮問題比較成熟,極言年高,也說明移山設(shè)想絕非一時沖動,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太行山”,橫亙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之間,主峰在今山西晉城南面,高XX米。“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濟源等縣間,是中條山的分支,濟水的源地。“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們村的出路”一句,指出自然環(huán)境不利于人民生產(chǎn)、生活。所以移山,在于重新安排大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
“只是愚公的妻子有不同的看法:‘算了吧,老頭子,就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動兩座大山呢?再說,即使搬吧,那么多石頭、土塊又往哪里放呢?’”“愚公說:‘這個不難,我們可以把土石倒進(jìn)渤海。’”
這是在商議移山大計時愚公與妻子的對話。妻子的話體現(xiàn)了女人的細(xì)微心理,她在眾人情緒熱烈時提示大家冷靜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難考慮充分,事先做好準(zhǔn)備。她提出人少與土石歸放處兩個具體問題。妻子的獻(xiàn)疑,使愚公移山方案更加完善。愚公的解答表示自己雄心不改,移山不變。他計劃把山的土石填入渤海。太行與王屋山距渤海十分遙遠(yuǎn),填石入海更顯其移山之難。兩山高聳,土石量十分大,非填入渤海難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選擇。這句話是點題之句,扣住題目“移山”。
“山那么高,像你這樣風(fēng)燭殘年的人,哪能搬得了兩座大山呢?”
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話。智叟是“沖著愚公大聲說”這句話的。“沖”字說明智叟盛氣凌人。他把兩山之高大與愚公之年高放在一起比較,闡明愚公太“蠢”,以微力移巨山是異想天開。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根據(jù)。“風(fēng)燭”,風(fēng)中的蠟燭。“殘年”,晚年,殘剩的年華。“風(fēng)燭殘年”,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晚年。這句話表現(xiàn)出智叟見解的膚淺與自以為是。
“我死了,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兒子還會有兒子,子子孫孫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這句話是愚公對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決心移山不止的宣言,顯示出他的信心與氣勢。愚公用“子”與“孫”的綿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傳,我雖肉體不在,但我的精神永遠(yuǎn)不滅。愚公針對智叟嘲諷他“風(fēng)燭殘年”的論調(diào)進(jìn)行了批駁。最后,用感嘆句收尾,語言有力,突顯愚公堅韌不拔的品格與移山定會成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