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天鵝的故事
5、目標引領。著名心理學家豪斯認為,出色的領袖以其領袖氣質指出下屬前進的明確目標,幫助他們在情境不明的情況下明確方向,激勵他們為實現目標而奮斗。
起初,老天鵝砸冰的舉動“驚住”了別的天鵝,他們“呆呆的”“瞧著”,可能還沒領會老天鵝的意圖;“嚓——嚓——”“冰層裂開了一條小縫,接著又裂開了一條……”“冰面塌陷”“出現冰窟窿”,老天鵝沿著冰窟窿的邊緣繼續撲打,“水面在慢慢地擴大”,其他的天鵝看到了希望,明確了目標!終于“幾只天鵝來幫忙了”,“整群的天鵝”“都投入了破冰的工作”。老天鵝就是這樣以身垂范,以行動作語言告訴同伴,砸開冰面才能生存,像我這樣地砸,一定能砸開!
研究領導能力的杰伊•康格(jay conger)把領袖氣質定義為一系列行為特質的集合,這些行為特質能讓他人感受到一種魅力,包括發掘潛在機遇的能力、敏銳察覺追隨者需求的能力、總結目標并公諸于眾的能力、在追隨者中間建立信任的能力,以及鼓動追隨者實現領袖目標的能力?蹈裾J為,追隨者是否認為一個領袖具有領袖氣質,取決于該領袖所表現出來的出色行為的數量、這些行為的強度,以及它們與情境的相關程度。我想,這一切在老天鵝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詮
附錄5: 獵槍為誰而掛?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中有一篇題為《天鵝的故事》的文章,這篇文章向我們講述了俄羅斯老人斯杰潘親身經歷的事,非常感人。教學時,我是以“老人家的墻上為什么掛著這個獵槍”展開教學,學生學的輕松,學的快樂。
一是這把獵槍是為老人自己而掛。這篇文章述說的故事,學生一讀就知道這是斯杰潘老人的經歷,學生讀一遍就能夠敘述這則故事。讀這篇文章,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會發現到這位老人曾經非常喜歡打獵,尤其文中的“打野鴨遇到天鵝”就足以看出這位老人曾經打死過一些動物。我引導學生反復讀“人在湖邊轉悠了好半天,一無所獲,感到十分掃興。這時,從遠處傳來一陣清脆的啼叫聲:‘克嚕——克哩!’我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大群天鵝”學生完全可以讀出老人遇到天鵝的驚喜之情。學生繼續讀著故事,可以發現老人從此改變了,因為老人看到老天鵝為了天鵝群的生存頑強地用自己的身體撲打冰面,破冰尋找食物而求得生存,這種動物原生態型的生存感染了老人,老人終身放下了獵槍,在自家的墻上高高的掛起獵槍,用以警醒自己,告誡自己。每天看到槍,其實就是欣賞著老天鵝給予人的生命。
二是這把獵槍是為老人的家人而掛。我想讀完這篇文章,我們的學生應該想到,我們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想到。因為老人的這把獵槍已經掛了30多年了,因為老人的周邊一定有著親人,比如兒孫等,因為老人靠打獵為生為了整個家庭的生存,因為老人多年的打獵一定會有著親朋好友……他們看到這個不該掛著的槍,一定會要尋問,老人也一定會講述著精彩的故事。這一步的教學,我是引導學生扮演其子孫、兄弟姐妺,由一位“老人”講述著精彩的故事。如此訓練,學生不僅有著身臨其境之感,最重要的是他們感受到老天鵝給予人的那種精神力量。
三是這把獵槍是為老人家的客人而掛。這篇文章是作者章廷樺訪俄羅斯期間在貝加爾湖到斯杰潘老人家做客后寫下的。很明顯,這把獵槍是為客人所掛。作者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同學們在老師再次引導下,很容易明白了作者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我繼續引導著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課堂上,同學們都能夠感覺到這是一個世界奇跡,這則故事是難見的,這則故事是感人的……我想這種感人刺激了作者產生了靈感,拿起筆寫了起來。學生明白了這一寫作過程,其實也是對自己過去習作的一個反思,是一次對自己未來習作過程的指導過程。過去我常說“寫作其實就是作者靈感的解讀”,從這一篇文章中,學生們可以看出作者的靈感。我們引導學生寫作其實就是引導學生產生靈感,解讀靈感,學生獲得其法,自然也會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