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gòu)建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 ──談蘇教版國標本小語第七冊“習慣篇”的教學
國標本蘇教版小語第七冊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7)(以下簡稱“習慣7”), 課本共有5頁插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生活。第1頁有3幅小圖,主題是讀書要有選擇。第2、3頁和4、5頁均為通版,第2、3頁除文字外,還有2幅畫面,主題是讀書要做記號。第4、5有5幅小圖,主題是留心觀察事物。縱觀這三種習慣的教學,前兩者是關于讀書的,更注重一些操作方面的訓練;后者是關于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的是意識的滲透。書籍是人類文化和智慧的載體,是前人生活成果的結(jié)晶,知識浩若煙海,書還有好壞良莠之分,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不讀書,更何況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更需要從書籍中汲取養(yǎng)料,所以,怎樣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目標、興趣愛好、成長需求選擇圖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從選擇圖書到開始閱讀,就牽扯到怎樣更好地提煉有價值的信息,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字內(nèi)容,突出理解重點,增強記憶效果,便于今后查找運用等等,這就需要“邊讀書邊做記號”,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更和生活緊密“接觸”!編者的意圖就在于啟動學生那顆本來就敏感的心,用好奇的、審美的眼光打量我們的生活世界,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總之,這三種習慣其實都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一旦養(yǎng)成了這種習慣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從生活視角教學“習慣篇”
5樓資源更正:
1.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引入“圖” 要克服“就圖講圖”、紙上談兵的做法,我們就要創(chuàng)設一種與生活相似的情境,營造生活的現(xiàn)場感、真實感,讓凝固的、平面的圖“活”起來、“立”起來,以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他們能夠順利地進入“圖”境之中。比如一位老師教學“讀書要有選擇”,抱來許多文學的、科普的、童話的、人物傳記書籍,在問完學生喜不喜歡書、喜歡哪些書之后,這樣導入:“書,是人類精神的爛漫花朵,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你們知道嗎,當孩子稍微懂事時,猶太人家庭就會舉行這樣的儀式:母親翻開《圣經(jīng)》,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經(jīng)》上的蜂蜜。這種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知識是甜的,讀書的生活是甜的。”在學生受到震撼之后,教師指著一大堆書問:“書籍浩如煙海,我們怎樣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圖書呢?”這樣就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圖書”中,討論“為什么選擇圖書”、“怎樣選擇圖書”等問題了。
2. 喚醒生活經(jīng)驗讀懂“圖”
如何將這些靜止的圖片變成可視、可感、生動有趣的活素材讓學生欣然接受,從中獲得收益進而形成習慣,則需要教師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相似論認為:人的習慣形成是一個有目的的在以前貯存在大腦中已有知識信息組塊,經(jīng)歷相似運動、相似聯(lián)系、相似組合、相互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的匹配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外顯認識與操作轉(zhuǎn)化為內(nèi)隱認識并形成習慣。根據(jù)這一理論,我們需要喚醒學生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建構(gòu)新的知識、意義,逐步形成習慣。比如在教學“讀書要做記號”時,我們就可以設問:你有過圖上小朋友的經(jīng)歷嗎?你以前讀書有沒有做過記號?都做過哪些記號?為什么做這些記號呢?這樣問,能夠喚醒學生的記憶儲備、生活儲備,使學生不同的思想、做法在一起碰撞、激蕩、補充,從而把一幅幅圖還原成具體可感的生活。只有將教材的編寫意圖與學生的生活打通,圖片才能真正“活”起來,教學也才能更加切近學生的生活,也就能取得最有效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