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 ──談蘇教版國標本小語第七冊“習慣篇”的教學
3.選擇生活實境演練“圖”
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葉圣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這樣,學生“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他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所以,我們不妨組織學生在生活現場演練驗。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時把學生帶到市圖書館,放手讓學生體驗一下借書、選書的過程。有的學生一進圖書館就禁不住發出“哇噻,這么多書!”的驚嘆,隨后他們有的根據書脊查尋、有的利用書目檢索、有的利用電腦搜尋......所有的學生都凝神注目于書的海洋,結果,他們非但懂得了選擇課外書的方法,還自然而然地使用了一些文明禮貌用語,在親歷中獲得多方面的素養。又如,在教學“留心觀察事物”時還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校園或者公園的一角進行實地地觀察某一處景物,邊觀察邊進行“教學”,在這種“真個”的學習中學生怎能不引發興趣,又何愁學生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4.根植生活實際超越“圖” 如果說,“創設生活情景”是一種虛構的生活,“喚醒生活經驗”是一種已然的生活,那么“習慣篇”的教學更需要的是一種指向“未然”的生活,這才是最有意義的生活,這才是習慣教學的根基。使用這些教材的時候,只有把這些相關的內容都有機地聯系起來,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溝通起來,才能真正明白編者的意圖,課程目標才能得到更好的實現。比如在班級中建立一個“班級圖書柜”,老師和班級干部帶頭買書、捐書,然后發動學生買書捐書。這樣,學生選擇和閱讀讀起書來自然就相當方便了;再比如,可以在每天晨讀課之后搞個“小小新聞發布會”讓學生輪流上臺主持,把自己一天以來所見所聞講出來,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把它擴大成“班級日報”,通過這樣的平臺學生自然會更加積極地留意周圍的事物了;當然還可以定期開展“讀書經驗交流會”“讀書筆記展”等等一些活動促進習慣教學的內化。
此外,還須指出“習慣篇”的教學安排在教材開篇的位置,雖然是獨立的,但是它絕不是孤立的,它還滲透在課本編寫的方方面面(比如課文中安排《第一朵杏花》、《讀書做記號的學問》、綜合性學習等一些和習慣一脈相承的內容),因此,在平常語文學習生活中也應該注意利用,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強化。“思之自得者真,習之純熟者妙。”(明.王廷相)從知識到智能,由技巧到習慣。絕非一日之功。所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反復抓,抓反復,嚴格認真,一絲不茍,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稍有懈怠可能就會“走樣”“中斷”,一事無成。 語文根植于生活,把整個生活世界變成感受和體驗的場所,會使課本上的插圖靈動起來,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打通,激活學生沉睡的思維,使大腦和雙手都靈活起來。總之,“習慣篇”的教學走出了課本、走出了教室、走進豐富多采韻味無窮的生活,學生的生活也就走出枯燥、單一,走進豐富多采生動活潑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