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特殊的葬禮》的思考
當教學進入“假如瀑布會說話,此時此刻,它會對人們說些什么?”之時,因有“前車之鑒”,我便果斷地調整了思路,沒有急于讓學生先說,而是巧妙地引導他們再讀課文,讓他們“請作者來為自己幫忙”,暗示他們可根據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來說。看似簡單而無意的一個轉換,卻是一種全新理念的體現,而同時帶來的教學效果更是立竿見影。聽!孩子們的語言多么鮮活!“人們!想當年,我洶涌澎湃,咆哮而下,一瀉千里,是何等的雄偉壯觀,給你們帶來了多少歡樂,可是你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一點不懂得去珍惜我,有些工廠用水毫無節制,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沿河兩岸的森林被亂砍亂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致使我的水量逐年減少,逐漸枯竭,再也沒有昔日的壯觀氣勢了,我只能在群山之中無奈地低著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后的消亡。我多想永遠留在你們身邊,可是你們就這樣把我給毀了!薄阶詈蟆翱偨y演說”時,我更是有的放矢,讓學生們在讀中感悟,在悟中表達,再次為他們搭建了語言實踐的平臺,他們對文中語言已能靈活運用,他們與課文的對話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個個激qing澎湃,將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及對人類自身的譴責,通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噴發出來——“親愛的巴西人民:今天,我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來參加這個葬禮,這就是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大瀑布,你瞧它,奄奄一息,就像是一具被吸干血液的尸體,靜靜地躺著,沒有了氣息,沒有了活力。是誰這么狠心,是我們,是我們人類。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給它們生存的權利,不要失去第二個、第三個大瀑布。我希望,這樣的葬禮是最后一次,這樣的演講是最后一次!薄白鹁吹南壬鷤儭⑴總儯航裉,我們懷著同樣沉痛的心情來到這瀑布腳下,來給曾經給我們帶來無限驕傲和快樂的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這個特殊的葬禮。想當年,她是多么的雄偉壯觀,她那一瀉千里的氣勢讓世界各地的多少游客流連忘返,而今,她卻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物是人非啊,這讓人多么的痛心疾首!瀑布的消亡,我作為巴西總統是有責任的,我希望大家從今天起立即行動起來,保護自然生態,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愛護我們心愛的家園,讓大瀑布的悲劇不再重演,讓歷史不再遺憾!最后,我想發自肺腑地說一聲:‘塞特凱達斯瀑布,原諒我們的無知吧!阿門!’”
雖然較其他學科而言,語文有著更為豐富的人文內涵,但語文并不等于人文,人文較之語文有著更為寬泛的內容。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愛撫的舉動……激動人心的掌聲,慷慨解囊的捐助,拔刀相助的壯舉……無不體現了人文的“魅力”。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是較多地體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當其任,誰能說思品、社會、自然中沒有人文?誰又能說數學、音樂、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為一種語言存在的。不管是口語,還是書面語,其最核心、最本質的成分還是語言。而“語言的所有最為纖細的根莖生長于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想像一種語言就是想像一種生活”。母語教育學什么?無外乎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扎實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語文素養,濡養深厚靈動的文化內涵。即使同一篇課文,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閱歷太淺,實踐太少,對文中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較難把握;對中學生來說,可能就比較容易;對于大學生來說,可能就會理解得更為透徹和豐富。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以后的歲月中還會有更深更新的認識,有時也許一生都無法感悟清楚。但課文中規范的語言文字,小學生完全有能力模仿運用,并且毫不比中學生遜色。我們何不趁此良機多給他們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呢?難道只有等到完全理解了才能運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