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
設 計 者:楊羽 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大南二校
指導教師:孫湘文 沈陽市教育研究室
殷 杰 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小學教研室
童 琳 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大南二校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學主要內容:
五年級數的奇偶性(活動2)研究加減法中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2.教材編寫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第一單元最后一個專題活動——數的奇偶性(活動2)。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過數的認識及四則運算。在本單元中又認識了倍數和因數,學習了 2、3、5的倍數的特征等。通過數的奇偶性(活動1)的學習,了解到奇數和偶數在自然數序列中的排列規律。在此基礎上,數的奇偶性(活動2)的內容,主要探索加、減法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由于這一單元的概念較多,前后聯系又很緊密,知識的抽象與嚴謹性十分鮮明。因此在單元最后,安排這一專題探究活動顯得十分重要,它既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研究態度和學習方法,拉近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學“活”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樂趣。
3.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
公理化與結構思想。
4.我的思考
本節課主要教學數的奇偶性(活動2)的內容,通過教學,在知識方面主要引導學生研究加減運算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在數學方法的提升方面,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膽猜測 —方法驗證—實踐應用”這一研究過程,滲透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探究能力。這節課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思考與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展示思維過程與方法的平臺。
本節課的內容,相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來講,難點并不在于在運算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的掌握,而在于探索規律的過程中,貫穿于全程的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方法的運用。
能夠通過本節課教學,引導學生能夠有目的地、主動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從紛繁的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并通過巧妙的論證,從而建構出規律性的知識內容,并再次在實踐中檢驗規律這是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探究過程中,經歷數學建模的過程,才是衡量教師數學能力和數學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學生本堂課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
因此,本堂課對知識點的呈現方式,是以學生猜測和驗證后的結論為主,著力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是用什么方法發現并驗證規律的,我們又應該怎樣運用規律等一系列問題。歸結起來,還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而本節課的知識點,就可以更概括的、鞏固和清晰的知識表象,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得到了更動態的納入。同時在以后新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行為,也將會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包括知識技能,也包括方法)
我班大多數學生對數學饒有興趣,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但不夠全面仔細,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在歸納能力上比較欠缺。小組合作和交流時,大多數學生能較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也愿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并逐漸學會了怎樣傾聽別人的發言,課堂關注程度較好。
數學思想正在逐步建立,在思考問題時,能夠先考慮到根據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依據已有經驗和能力,選用恰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