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五上冊《數的奇偶性》教學設計及反思
學生對已有掌握比較扎實,尤其是對基礎知識,概念、法則理解比較準確,頭腦中的認知體系比較完整。大部分同學的語言比較精煉,善于運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素養在不斷提高中。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
通過上節課對數的奇偶性(活動1)的學習,學生經歷了運用列表法、畫示意圖等方法,發現規律的探究過程,發現了當一個事物只具有兩種狀態時,運動奇數次后,狀態與初始狀態相反,運動偶數次時,狀態與初始狀態相同的規律。并對生活中常見的“坐次問題”“翻杯子”“擲硬幣”等有趣的數學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節課對于學生來說,是在舊知識上進行的衍生,是在加減運算中數的奇偶性規律的進一步探究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
在驗證猜想過程中,方法的抽取。
高度概括總結出來的規律,使之可以更凝練的方式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
4.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
我班大多數學生喜歡提問題。當一個問題提出后,積極的思維活動隨之也開始了。如它是怎么發現的?怎么證明它的結論是對的?它的公式是什么?使用它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我能否用其他辦法推出?……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疑團而進行的學習是最令他們感興趣的。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也能帶給大多數學生以成功的喜悅。
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愿意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內和全班范圍內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師生、生生有效的對話,激發思維的碰撞,通過關注別人的發言,來提升自己對問題的認識。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內容的不同,如公式,圖形,規律,概念的學習,選擇恰當的學法。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總結出加、減法運算中,數的奇偶性變化規律。了解奇偶性不同的兩個數相加、減,結果為奇數,奇偶性相同的兩個數相加減,結果為偶數。
學生主動經歷探索加減法中數的奇偶變化過程,在活動中體驗探究方法,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分析、討論、歸納、應用,以自主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在加減法運算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通過多樣練習,感受數的奇偶性在學生學習中的應用。
通過數學小游戲,體會數的奇偶性在生活各個領域比較廣泛的應用,從而激發對數學的熱愛之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通過探究,體會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數學規律,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減法中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增強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通過陳述自己的觀點和傾聽他人的觀點,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交流。四、教學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含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分配 活動一: 活動導入 初步建模 1、提出任務: 最近我校周邊的許多小商販為了招攬生意,紛紛搞起了購物摸獎活動。規定凡是在他們那購物的同學,都可以得到一次摸獎的機會。而且獎品還很豐厚。許多同學紛紛慕名而去。可是幾天下來,沒有一個同學中獎。這里面一定隱藏著什么秘密。今天老師把問題帶到課堂上來,我們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2、組織活動:摸彩獎現場重現。 規定:抽獎同學分別從粉色盒和綠色盒里各抽一個球,然后把它們相加算出結果,找到轉盤中相應的數字,打開就知道中不中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