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上《找規律》教學評析
(課件顯示活動要求:1.用你喜歡的方法把這個規律表示出來,讓別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其中的規律,2.在你表示的方法中,第23個是什么?)
師:誰來匯報一下?
生:我是用abbc、abbc、abbc……來表示的,第23個是b。
生:我是用○△△□、○△△□、○△△□……來表示的,第23個是△。
……
3.游戲:活動中的規律問題(略)
【評析:多層次、多形式的練習,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活動場、一個思維場、一個情感場!學生在這個場域中游歷,可以盡情地享受思維的快樂,并逐漸地內化新知、增長智慧、提升能力。】
四、總結升華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的找規律,感覺怎么樣?
生:我感覺很好!
生:我感到很多的地方都有規律。
師:是啊,其實有規律的現象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一定能發現許多規律,解決許多問題。還記得課前的那場比賽嗎?……其實呀!男同學記的那個數也是有規律的,只是要換個角度去思考。瞧!兩位兩位地看,16、25、36……大家發現規律了嗎?
【評析:另一種規律的呈現,出乎情,入乎理:是啊,意料之外的環節,給人以視覺沖擊的同時,更使人驚嘆于教者設計的匠心所在;細細品來,正如教者課初的導言,我們本身就生活在一個有規律、有規則的世界里,今天的所學、所得,只是數學知識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未知世界等待著我們,需要一路前行,一路求索。】
(課堂記錄整理許愛華老師)
總 評
一味地在興趣上迎合、敷衍學生是對其智慧的不尊重。數學教學應該重視數學的內核,即讓學生去經歷一些現實的、富含挑戰性的問題,讓其面臨“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弗達”的“悱憤”狀態之中,去解決問題,去經歷理解、感受數學思想和觀念、過程和方法,去發展數學思考。
如何把簡單的教學內容上活,上出數學味?這是本節課探索的根本出發點。教者在該課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數學味”,源自對教材內容的理性把握。
教材是教學資源,這是不爭的事實,可要讓教材中的“冰冷的美麗”變成學生“火熱的思考”,卻需要教師多少智慧和真情的付出!
教材中關于彩旗、燈籠和盆花的三個問題是分別提問的:“從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顏色?”、“照上面那樣排下去,從左邊起第17盞彩燈是什么顏色?第18 盞彩燈呢?”、“從左邊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別是什么顏色?”。究竟是按教材這樣用不同的數分別提問好,還是像該課的設計這樣,用一個具有統攝性強的問題加以統整好?為此,教者做了深入的對比。實踐表明:用統一的數來提問,不但可以完成教學內容所規定的要求,而且還可以排除一些外在信息的干擾,使學生在類似的情境中洞察問題的本質內容,從而建立起關于簡單周期問題的計算模型。
多次實踐還表明,學生發現盆花、彩燈、彩旗三種物品的擺放規律并進行簡單的計算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五年級的學生能,四年級的學生能,三年級的學生同樣能。既然這樣,那么怎樣使知識合理、合適地走進五年級學生的視野,使該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受益?教者創造性地讓學生用小圓片來表示規律,并提出“簡單、清楚”的要求(關于規律的揭示,教材中只要學生能口頭表達即可),讓學生在擺一擺(要能反映出三種物品擺放的規律)、議一議(這些圓片能體現簡單、清楚的要求嗎?)、改一改(使自己的擺法進一步的優化)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規律的內涵,形成一種簡約化的思維品質,變淺表式的認知為深層次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