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類、建構概念
讓全班觀察黑板上的8個算式,根據它們的特點,小組討論,試將他它們分類并說明理由。
學生討論。
問:誰來說說你們是按照什么標準分的?
(1)如果學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數”(板書:含有未知數)“是否是等式”(板書:等式)這兩類的重點說,其余的口頭交流。
(2)讓按“是否含有未知數”分的學生把式子分成兩堆。
問: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結果。這一種分法,我們得到的這幾個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數)那這幾個呢?(沒有未知數)
問:你能把這一種(指含有未知數)再分成兩類嗎?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讓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學生把式子分成兩堆。
問: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結果。這一種分法,我們得到的這幾個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這幾個呢?(不是等式)
問:你能把這一種(指是等式)再分成兩類嗎?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據學生的思路來講。)
問:你們發現了這一類式子有什么特點?(揭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師: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我們把它叫做方程。(板書: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讀一遍。(學生齊讀)這也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方程的意義)
2.理解、鞏固概念
師: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未知數和等式)
師: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生答:會。)請四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寫兩個,其他同學在作業紙上寫。
寫好后,請同學們用手勢一起判斷對錯,說說你是怎么判斷的。同桌互改。
小結: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沒有未知數。
(出示課件)問:老師這兒也有幾個式子,它們是方程嗎?(用手勢表示,隨機讓學生說說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問:通過這幾道題的練習,你對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1)未知數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
四、鞏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斷
下邊哪些式子是方程?(課本54頁“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嗎?
課件動態顯示關于方程的小知識。
你知道嗎?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