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旋轉
課題課時第二課時班級五(3)編寫者一、教材內容分析《圖形的旋轉》是課標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小節的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二年級上冊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的基礎上的延伸,把學生的視角引入到圖形的旋轉,意在通過欣賞、探索、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簡單圖形變成復雜圖案的過程,理解旋轉的中心點、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圖案也不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今后繼續學習圖形變換奠定。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旋轉變換。結合生活實際, 能初步感知旋轉現象,探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學重點:1、理解圖形旋轉變換的含義。2、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教學難點:能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三、學習者特征分析五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在其認知過程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要本著“邊操作邊感悟”的原則,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遵循了新課標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引入,為學生創設了探索新知識的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將抽象的知識變成了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東西,使學生在觀察和操作中,對知識的思考與實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動促思。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1、直觀觀察與口頭描述相結合 同樣作為“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旋轉”沒有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形狀、大小這樣的靜態要素,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對學生的認識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引導學生在直觀觀察的基礎上用規范的語言來描述“圖形變換”的動態過程,是促進學生認識“旋轉”基本特點的首要策略。 在課的開始,我們借助學生相當熟悉的鐘面,以鐘面上某一指針的轉動來引導學生說說“旋轉”所具有的三個基本要素(如圖4)。實踐表明,“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等旋轉所應具備的三要素正是在學生不斷描述、及時補充的基礎上完整認識的。而這也正是教師引導學生呈現原有對“旋轉”經驗層面上的認識,為下一步思維層面上的發展作準備的基礎。 2、操作性練習和引導想象并重 操作性練習和想象都是學生在“空間與圖形”學習中的常用方法,當然也是引導學生體驗“旋轉”基本特點的重要策略。“讓學生動手畫圖可以反映學生對幾何概念的理解”。想象則是學生思維過程形象化的體現,學生通過對幾何圖形的想象過程,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得到了發展。五、教學環境及資料準備多媒體課件六、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 師 活 動預 設 學 生 行 為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一、情景導入1、揭示課題課件出現:摩天輪、電風扇、風車等旋轉的物體。引導學生觀察物體的旋轉,并感知旋轉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這些物體是怎樣運動的。